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39万所小学是怎样消失的?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27 09:11:01

  我国小学学校至少自1993年以来一直减少,这15年间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与此同时,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也连续递减13年,已由1995年的13195.15万人逐年减少到去年的10331.51万人。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小学生在校生可能在10000万人以下。(新京报7月21日)

  相比于两个月前高考报名数从1050万降低到1020万,所引发的广泛的高考降温热讨论,上述数据,并没有引起媒体多大波澜。可是,过去15年间减少39万所小学校,减少2865万在校生——平均每年减少2.6万所小学,191万在校生,本应该是一个令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小学招生数减少、在校生的减少,是由于适龄人口减少,这似乎与教育无关,但这一数据,其实与小学的办学、初中的办学、高中的办学以至大学的办学都有紧密联系。今年高考报名数减少,一个直接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由去年的849万,降低到834万,而按照目前的数据,12年之后,高中应届毕业生,每年将减少100万以上。可按公报的统计,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高校为未来的生源变化做好准备了吗?

  抛开与小学距离尚远的大学不说,就小学自身的办学而言,上述数据,本身反映三个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关注。

  其一,这39万所小学该不该撤?近年来,伴随着生源的减少,一些地方政府所想到的“优化办学资源”的做法,就是“撤点并校”,即把生源少的学校撤掉,并入其他学校,代课教师清退,公办教师并入新学校。从表面上看,生源减少,学校也应该减少,这并无不妥。但是,细究起来,问题复杂,首先,“撤点并校”造成新上学难,《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生就近入学无法实现,不少地区的学生,要么要赶很远的路去上学,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要么就只能寄宿,但寄宿制,其实并不适合每个年幼的孩子。其次,被撤校的地方,没有了学校、没有了教师、没有了朗朗书声,人气更为“不旺”。再次,保留的学校,无一例外地遭遇人满为患的景象,不堪重负。

  撤校通常是在政府的一声令下进行的,即便当地家长强烈反对,由此导致的撤校矛盾,时常见诸报端。某地就有家长联合起来,不让孩子到新学校上课,而是给孩子开办私塾,以表示对政府撤校的不满。如果撤校注重家长的意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求学情况,这39万所学校,应有为数不少依旧开办。也就是说,被撤并的学校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非正常死亡”。

  其二,这39万所小学的校舍派了什么用场?去年11月,媒体对湖北长阳、嘉鱼、大悟等地,大量希望小学被废弃,甚至沦为猪圈、鸭圈的报道,让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深为忧虑、深为痛心。但被废弃的小学校,何止希望小学?对于39万所被撤并的小学校,有必要追问,其中有多少是10年间、5年间新修却随即废弃的?有多少成了猪圈、鸭圈,当初的投资付之东流?有多少学校进行了土地置换,置换之后的资金进了谁的腰包?是否将其用于义务教育新增投入?在当前各地大呼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闲置的教育资源应当充分盘活才是。

  其三,为何少了一半以上的小学,小学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依然这么严重?从道理上分析,生源减少、学校减少,即便政府的投入不变,生均教育经费也会增加,教育质量会稳步提高,但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至今依旧存在大批薄弱小学,原因何在?据笔者对一些地方的调查了解,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在撤校之后,简单地把某地的学生划归到某所学校求学,不但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上学问题,也没有分析这所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办学条件、承受能力,“撤点并校”后造成某些学校人满为患,质量反而严重下降,本应40人一班,变为六七十一班,曾有媒体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宿舍条件艰苦、十分简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二是撤校之后,政府并没有把此前用于一所学校的维护费、运营费,转投到新学校里,也是说,撤校其实变相节省了当地政府的教育投入。

  本来,生源减少,应是改变原来的小学人满为患、普遍推进小班化教学的最好时机,可以由原来50人一班调整为30人、20人一班,由此增加教学的互动,提高教育质量;生源减少,也是改变原来的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均衡各校师资的契机,随着生源减少,政府可以对师资力量进行统筹,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师资,有了充裕的条件轮换到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在学生多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教师缺少为由不放教师——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生源减少,还是重新统筹当地办学资源的时机,当地政府可以针对生源的动态变化,对义务教育的发展,在进行充分调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

  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逆生源减少,不少城市和农村小学,大班化情况加剧;逆生源减少,一边是小学校舍废弃,另一边是学生们在条件艰苦的学校里上学。这背后的原因是,教育决策权完全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当政府部门一心想“节约”教育经费投入,想抛掉开办众多小学所需的运营费用“负担”,想在当地只办一所学校管理起来“省事”时,学校的撤并,就失去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权利的基础,而变为“撂担子”:小班化、均衡师资、科学规划,难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一所所小学校的消逝,教育之本又在何处寻觅?事实上,这还仅仅是小学的问题,据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79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2万所),比上年减少0.15万所;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30806所,比上年减少449所,其中有多少是正常、合理减少,又有多少是非正常、完全出于政府办学方便的考虑?

  今年5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强调,要以规划为先导,特别是对农村“撤点并校”,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刘延东要求,各地要制定三年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的趋势,促进学校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涉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笔者期望,这一精神能在各地真正得以贯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生源减少作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契机,而不是走向反面。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