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电视领袖"说方言招谁惹谁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24 08:38:57
 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中的领袖人物要说普通话。

  华商报发表文章认为:网上一调查,64%的人反对此规定,有人说讲普通话的毛爷爷不像毛爷爷,有人说讲普通话的邓爷爷显得不亲切。这结果说不好听了叫“唱反调”,说好听了也叫“民意”。大家太习惯一些“很有味道”的方言口音了,不能想象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要是用罗京式标准腔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是个啥感觉,也不能想象陈老总那句拖长音的“啥子嘛”改成普通话是个啥样子嘛。倪萍大姐就说了,“领袖人物说普通话会欠缺真实感”;演员卢奇则说,“不用方言塑造邓小平很难体现伟人神韵”。当然,也有听话的好同志。比如唐国强就顶着压力演绎普通话的毛泽东,据说很多人也听顺耳了。各种版本一映照,有人还挑出“方言版”不少毛病:为什么仅毛主席一人说湖南话,乡亲们都说普通话?为什么邓小平在讲四川话,同为四川人的刘伯承却讲普通话。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想来“顶”方言的导演们也不得不考虑。所以嘛,“领袖”说话谁做主?广电总局就不要搞一刀切了吧,不妨就让观众做主、让市场做主、让艺术规律做主。方言毕竟是中华语言中的组成部分,你引导引导也就行了,大家百“话”齐放磨合一阵子,自然会找到方向。还有一点得想清:不能妄想靠本来讲方言的领袖们做“推普先生”,就能推广好普通话;是先推广好普通话,才有讲好普通话的领袖。解决历史问题,时间是个好东西。

  随想:其实,就算某些“电视剧中的领袖”讲方言,多数也是经过“改良”的,而不是“原汁原味”的。事实上,很少有观众抱怨听不懂这类台词。在我看来,这种带有地方味的改良话,已然成为许多导演与观众都认同的折中表现形式。毕竟,方言是客观存在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也讲究百花齐放,我们不应低估人脑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一些方言,不会导致语言体系的混乱,反而是扩大交流、促进包容的一种途径。举个例子,赵本山小品火爆多年,令东北“大茬子味”传向大江南北,这可曾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又可曾导致牙牙学语的孩子面临“邯郸学步”的四不像?既然赵本山可以年年在春晚的舞台上刮“东北风”,央视黄金档也不拒绝《刘老根》《马大帅》《关东大先生》,凭什么禁止“电视剧中的领袖”说点自己的家乡话?不得不说,广电总局的一些禁令是“该禁的禁不住,没必要禁的很事儿妈”。比如,广电总局早就有电视虚假购物广告的禁令,可许多地方卫视照样天天播放“脑残式”骗人广告。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