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就业比爹”显规则重创社会公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23 09:33:50
 湖北省黄冈市人事局近日发布公告,高层次技术人才子女报考事业单位可加分。相关负责人表示,只在面试阶段加分,加分幅度0.4分-1.2分,对总成绩影响不大。他还表示,公示加分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7月21日《楚天都市报》)

  尽管黄冈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专家子女报考事业单位只在面试阶段加分,加分幅度0.4分-1.2分,对总成绩影响不大。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每一个就业岗位都充满残酷的竞争,半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政府对此显然不能视而不见。

  在“一岗难求”的现实语境下,普通百姓一直对就业公平充满期待,对“比爹”的不公平就业潜规则早有微词。政府规定专家子女报考事业单位加分,如此谄媚专家实在太雷人。难道百姓家的孩子活该忍受就业不公?如果说权贵子女享高考加分特权还蒙上航模竞赛等遮羞布的话,政府规定专家子女就业加分,连最后的遮羞布不要了,把人事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在我看来,政府规定专家子女就业加分,实际上是把公众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对百姓子女平等就业权利的践踏,对公共就业岗位的侵吞,这不仅影响到普罗大众的朴素感情,更是突破了社会公平底线。对政府公信与广大百姓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政府常常把社会公平挂在嘴边,另一方面又用“专家子女就业加分”这样的超国民待遇条款示范社会不公,这不是双重人格吗?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父母不是高层次技术人才不是孩子的过错。百姓家的孩子本来因为出身低微已经输在家庭环境与教育不公的起跑线上,政府再规定专家子女凭借父辈身份享受就业特权,岂不是渲染身份世袭,让百姓孩子的竞争起跑线愈来愈远?政府谄媚专家,不仅容易让专家子女产生优越感,也会在孩子心里种下社会不公的种子,给百姓带来心灵伤害。而且,那些真正遵纪守法、道德修养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可能会对超越社会公平底线的特权就业条款“不以为荣,反以为耻”。

  本该公平分配的事业单位就业资源,结果政府规定专家子女优先。这恐怕用“赢者通吃”来解释比较合适。《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政府赋予专家子女就业特权,正是对这种“损所不足而奉所有余”的“马太效应”的注解。

  政府规定专家子女享有就业特权或许不是最雷人的。官员缺乏权力边界意识比政府谄媚专家更可怕。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与效益好的单位成为权力后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海口市秀英区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对象只限该区副科级以上干部的配偶和子女,且限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者不能报考;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的面试名单下写满领导备注;因为工龄可以加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招录员工,23岁考上拥有41年工龄。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政府明文规定专家子女享有就业特权,不过是把人事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把就业不公从幕后推到了前台。

  专家子女享有超国民就业特权,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伤害了招考公信力。公众自然有理由提出质疑,当地政府也有义务回应质疑、作出纠正。但是,我们并不指望既得利益者自动放弃既得利益,也不能奢望政府轻易改变特权思维惯性。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要介入调查,督促地方政府清理谄媚专家之类的超国民待遇条款。一方面,要创新制度设计,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加大决策者违规决策风险,痛下决心砸破人事暗箱,不能下不为例,听任特权就业条款透支政府公信。另一方面,政府要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在“潜规则”根深蒂固,一时半会难以彻底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十分重要。只有多管齐下,制度具有执行力,人事招考才能逐步回归公平公正的轨道,让公众重新树立对人事招考制度的公共信仰。

作者:    来源: 千龙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