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我们凭什么期待:"哈利波特"6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20 08:35:48

■本版供图/张屹

  魔法世界的好时光一去不返

  ■片名:《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原著:J·K·罗琳

  ■导演:大卫·叶茨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爱玛·沃特森、

  鲁伯特·格林特

  ■类型:爱情/冒险/悬疑/剧情/奇幻

  ■出品:华纳兄弟

  ■内地公映:2009年7月15日

  ■读家:默默

  ■推荐指数:★★★☆☆☆

  ■读家观点:导演走偏了,演员平庸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平淡如水。如果摘掉品牌,这部电影什么也不是。

  作为全套7册《哈利·波特》图书中的第六部,《哈6》的情节已经开始渐入高潮,邓布利多率领哈利·波特等对伏地魔的抵抗也开始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甚至邓布利多要为此付出生命,然而电影《哈利·波特6》的精彩程度甚至不如算作序曲的前两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平淡如水,而在导演不高超的执导下,演员们也平庸得味如嚼蜡。

  《变形金刚2》能让观众在影院里振臂高呼,紧随其后上映的《哈利·波特6》却让人看了想昏睡,除了最先开始的食死徒腰斩伦敦千禧大桥让人瞧出点震撼的意思外,这部电影一直处于晦暗的状态,就连邓布利多的牺牲都不能触动神经,《哈利·波特6》除了依靠其品牌惯性招揽了观众外,没有太多自身的价值可供哈迷们赏鉴,看了《哈6》再看影院里回放的《哈利·波特》一二集的片花,不得不感慨魔法世界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如果摘掉“哈利·波特”这个品牌,《哈6》这部电影什么也不是。

  拍到第六部,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有任何“先天”优势——观众再也不会因为照片会动、食物能飘浮、扫帚能飞这些魔法小伎俩而激动了,就连魁地奇球比赛都不能让观众把眼睛睁得更大一点;也没有什么亮点人物让观众记住,伏地魔、食死徒的阴郁恐怖还是老样子,邓布利多永远充满大智慧,哈利·波特、赫敏和罗恩的演技没有丝毫进步,但个头越来越大的他们却没有小时候那么可爱的神情了。

  读过原著的观众对剧情相当熟悉,所以当银幕所呈现的一切无法超前于人们的想象时,这部讲述魔法世界的电影“钱途”堪忧,更何况影片连“复述”故事都很迷失,其主题和内容都很不明确,抓不住原著的魂魄和重点。

  导演大卫·叶茨的思维似乎很混乱,他认定了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拍摄三个小主人公的朦胧爱情,三个小主人公都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寇马喜欢赫敏,赫敏暗恋罗恩,罗恩又被妙丽追求,哈利·波特暗恋罗恩的妹妹金妮,金妮又和班里的另外一位男生相好,影片中没有少男少女对于爱情的清新懵懂,反而像是几个阅历不多的成年人在幼稚地捕风捉影,为无聊的事情争风吃醋。《哈6》在这方面的营造上远不如美国一部青春校园片好看,而要是为了看爱情观众又何必选择去看《哈6》?何况,伏地魔已近在眼前,几位主人公怎么还能用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谈老气横秋、莫名其妙的恋爱?

  《哈6》是一部没有了魔法和灵气的电影,演员们也像被施了咒语而全变得面目平庸,三个小主人公已然长大,脸上没了可爱的稚气,呆气却平添许多,演技不进反退,反而让观众因他们的成长而徒增烦恼。聪明的赫敏虽然仍然举手抢答一次,但大多数时间用来琢磨自己和罗恩的小情事;哈利·波特也不再像《哈5》中像个勇敢的小领袖领着同学们学习魔法对付伏地魔,突然又回到了最初的呆滞;倒是罗恩,延续了前几部的风格,他对自己的不自信表现以及吃了迷情巧克力后表现的“花痴”样子让不少观众终于露出微笑。新角色也没能成为救世主。本集影片中的关键新人是霍拉斯·斯拉格霍恩,扮演者是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的吉姆·布劳德本特,按说他应该是一位古怪而又有趣的魔药学教授,但影片中,这位隐藏着巨大秘密的人物只会絮絮叨叨,根本没起到情节催化剂的作用。

  影片中的其他配角也被削弱了“绿叶”的资格,在前几部影片中,配角都由资深演员出演,他们的表现总是会弥补小演员的不足,但是在《哈6》中,人物都只是全景式地扫描一通,就连一直贯彻系列影片始终的斯内普和海格都戏份少得可怜,他们的台词只是寥寥数句,尤其是斯内普,他就是混血王子,是《哈6》中的一个待解之谜,但影片除了在结尾处有一句他说自己是混血王子外,没有任何解释,这个以往会给哈利·波特带来磨难、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人,在《哈6》中却面目苍白、微不足道。此外,还有马尔福,在此集中他为伏地魔而出卖灵魂,其内心很纠结,但影片却根本没有关注他的心理,只是用鬼鬼祟祟的身影和皱着的眉头面孔来肤浅呈现这个走上歧途的少年。

  好莱坞一向擅长把品牌的汁液“压榨”到一滴不剩,以至于种种续集和系列泛滥成灾,《哈利·波特6》作为一个不成功的“过渡电影”,靠吃老本也能避开“票房风险”,然而,《哈利·波特》系列最终能否名留青史,接下来的终结版将是最大的考验,只是,执导筒的依然是大卫·叶茨,这难免让人有点担心。

 是精彩还是催眠?由你决定

  ■片名:《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内地公映:2009年7月15日

  ■读家:张屹

  ■推荐指数:★★★★★☆

  ■读家观点:J.K.罗琳内容庞杂的原著小说第一次被梳理地如此清晰,剧情也节奏恰到好处,每一条线索、每一个悬念都被铺陈得脉络分明,堪称迄今为止6部《哈利·波特》中剧情最为精彩细腻的一部。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居然成为内地零点首映的好莱坞大片中头号催眠作品!首映场结束后,在笔者询问的10位观众中,有一半的人都在影片后半段进入了梦乡,听到的也基本上是一片抱怨之辞,故事冗长、情节费解、节奏缓慢、缺少高潮之类的劣评不一而足。虽然本片呈现出的重剧情、少特效、偏写实的全新风格明显有别之前的五部作品,也让笔者大感意外,同时十分理解缺少足够震撼的视听刺激很容易让观众抵挡不住瞌睡虫的进攻。

  但笔者依然对本片持肯定态度,而且强烈感觉J·K·罗琳内容庞杂的原著小说第一次被梳理得如此清晰,剧情节奏恰到好处,每一个线索、每一个悬念都被铺陈得脉络分明,堪称迄今为止6部《哈利·波特》中剧情最为精彩细腻的一部。

  当观众纷纷抱怨如今的大片只重特效不重剧情的时候,真正来了一部纯粹剧情风格的大片,观众就真的抛得开对特效大场面的依赖吗?

  也许是本片导演大卫·叶茨拿到“系列拍到底”的“免死金牌”的缘故,尽管执导的上部作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由于节奏失调、场面混乱,遭致媒体和影迷众口一词的系列最差评价,但这丝毫都不妨碍导演在本片中大胆地尝试突破,颠覆前五部既有的模式和风格,抛开对特效的迷恋,全方位强化剧情、营造充满神秘感氛围。首先,冷峻凝重的墨绿色影像风格显得尤为突出,跟原著渐趋黑暗、复杂、成人化的风格相一致,该系列的画面从第一部的阳光明媚、色彩绚烂的奇幻暖色调,经过其后几部作品的风格转换之后,到本片已经完全蜕变成阴沉压抑、色彩暗淡的写实冷色调,特别是从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校长寻找伏地魔的魂器开始,影像风格在结尾部分更是呈现近乎黑白片的效果,视觉上的新鲜感十分强烈,系列电影马不停蹄地拍到第六部,还能在影像上呈现出全新的强烈风格化特色,这在好莱坞大制作中也堪称绝无仅有了。

  前几部作品在剧情上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注重魔法场景和特效场面的噱头,完整的故事线经常被主人公上魔法课、捉弄同学、魔法比拼、魁地奇比赛、畸形生物等偏重特效噱头的情节分割得支离破碎,导致情节散漫、节奏失调,每每给人十分匆忙、过于混乱的感觉,严重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而本片的剧情线索虽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细腻,但每一条线索都条理分明,没有牵强和含混之处。导演大刀阔斧地将吸引眼球但影响故事的特效场面砍至最少,将大量笔墨和篇幅用来锤炼剧情,使影片的故事紧紧围绕着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校长追寻伏地魔魂器之谜,以及食死徒加害邓布利多校长的阴谋这两条主线展开,还有诸如谁是混血王子等分线索同主线紧密结合,形成整部影片复杂的剧情结构,更多的叙事也使得本片不像其他大片那样拥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快节奏,而是平缓沉稳地推进剧情,再加上本片同前几部作品情节上的关联,如果不聚精会神地观看,很容易被搞得一头雾水,这也是本片被诟病“催眠”的原因所在。

  电视剧导演出身的大卫·叶茨展现出对复杂剧情的稳健把控能力,笔者现场观感并未有任何复杂费解之处,那些说剧情混乱的观众大概是没有做好接受本片主打复杂剧情而不是特效场面的心理准备吧。

  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呈现出鲜明的“两条路线”之争,一条是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突出强烈视听效果、风格偏重夸张的特效型大片,另一条是以《蝙蝠侠之暗夜骑士》为代表的注重剧情和角色、风格偏重写实的故事型大片。拿今年的作品来说,属于前者的有《终结者4》和《变形金刚2》,归类为后者的是《守望者》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从票房上看则有得有失,各擅胜场。但迥异的创作思路和风格,决定了观众对“两条路线”不可能一视同仁,为享受视听刺激进影院的中国观众,肯定更青睐《变形金刚》这条路线;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有大量的负面评价就是自然的了。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