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生活万象 正文
山水悠悠 不再闻此音--各界人士深情吊唁季羡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16 13:56:40

  东北网双鸭山7月16日讯   “三冠加身何止五车富学教后人皆羡,千秋树范本为万斗高才看大木成林”“一日内任季两位泰斗先后辞世,九天下文史各界后学上下同悲”……一幅幅挽联表达虔诚的尊敬和景仰,白花如雪倾注着无尽哀思。设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季羡林先生灵堂自7月12日正式开放以来,已有万人前来拜祭。

(一)

  悬挂在灵堂里的遗照上,季羡林身着一件朴素的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灰色毛线帽,温和地注视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燕园。

  大厅里摆满了花圈和挽联。讲堂门口,前来吊唁的人群排着长队,大家依次戴上白花,菊香淡淡,低回的哀乐声中,在季老的遗像前行礼,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远行者作最后的道别。在这条长长的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沧桑满面的老者,也有满脸童真、稚气未脱的少年。他们中有季羡林先生生前的朋友故交,有北京高校师生,有特地从季羡林先生山东老家赶来的乡人,也有中外文化界的人士……

  一位专门从上海赶来吊唁的老先生说,自己一家五口人中有三口都是季老当年的学生,得知他辞世,一家人专门从上海赶到北京。

  一位名叫张敏的哀悼者走进灵堂,跪倒在地,向季羡林的遗像深情叩首,张敏的父亲张劲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担任过季羡林先生的助教。“一九四八年,我父亲前往解放区,还是季老给的路费。”张敏说,年迈的父亲人在上海,重病卧床不能前来,他是替父亲来季老的灵前磕个头。

  “他为别人做了太多,却从不向别人要求回报。希望他在天堂能够得到爱,得到幸福,得到关怀。”北大外国语学院的张光璘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流下泪水。他与季羡林是几十年的好朋友,曾写过《季羡林先生》一书。

  在灵堂左侧的留言处,来自山东聊城的段思海写道:季老先生走好,家乡人民永远记得您。

  段思海带着家乡人的深情厚意专程连夜赶到北京,为季老送行。“巍巍岱宗,众山之巅……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俊美而丰厚的《泰山颂》,正是季羡林先生故乡情怀的展现,也是他深爱民族文化,深爱这个国家的真实写照。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