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纳米时代 正文
评论:莫让防病受冷落 应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16 13:45:17

  东北网双鸭山7月16日讯   金银花、大青叶、薄荷、生甘草,四味常用中药,开水浸泡后含漱或代茶饮,这是北京最近公布的中医药“预防流感漱饮方”,每人每天仅需1元钱。然而,方子虽好,却没利润,很多医院不愿卖。此事虽小,却暴露了中医防病受冷落的状况。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确定了46家中医院开展“治未病”试点。但是,中医院面临的最大尴尬是,要靠西医西药来养活自己。“治已病”尚难生存,更不用说“治未病”了。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的一句名言。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但在现代社会,“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远远不够的。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管病”到“管人”,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尽管一字之差,却蕴涵着深刻的变革。

  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存在一个“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西医的方法,无法达到《淮南子》所说的:“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而真正到“病入膏肓”的时候,连扁鹊也无回天之力。

  一项研究显示,在预防上投入1元钱,相当于在治疗上投入8元钱。从长远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可以大幅降低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而中医“治未病”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独特,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医改中,各级政府应把扶持中医药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