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王建东整理梁大爷的护理记录
省医院3名地震伤员治疗费用已近600万元,目前还有两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尚未醒转
东北网双鸭山7月9日讯 昨天上午,省人民医院EICU(急重症监护室)医生李依,将两大框病人的护理记录搬到办公室的桌子上,开始整理起来。这些近15万字的护理记录全部属于一位名叫梁安其的74岁老人,他在去年的地震中头部受伤成为植物人,去年5月30日转入省医院,去年6月2日起在EICU病床上躺了395天,单是这395天的395张护理记录就接近15万字。7月2日晚上8点,梁安其出现急性感染、肾衰,经过8名医生近4小时奋力抢救,终因病情太重而去世。
点滴的守护
第1张护理记录:2008年6月2日
“深度昏迷……”
“因地震伤昏迷、刺激无反应、瞳孔散大、右侧头皮肿胀、重度颅脑外伤。”2008年5月30日入院经过3天抢救及手术,梁安其躺上EICU的病床,第一张护理记录表上,清楚地再现了梁安其当时的危险情况。EICU科副主任医师王建东介绍,当时他是被120急救车从绵阳转入省医院,没有亲属陪伴,已经处于深度昏迷。医生为他做了脑部手术,从他的头上取下了一块半个巴掌大的头盖骨。2008年6月2日,梁安其的命保住了,但成为植物人躺在EICU的单人1号病房内。
一小时记录一次395张记录近15万字
“病员双瞳散大……心电图显一条直线……临床死亡。”这是梁安其的第395张护理表的最后一排文字。7月2日晚上8点过,他病发太突然了。王建东接到梁安其抢救无效去世的电话时,这个工作十几年的医生完全懵了“就像我才当医生面对死亡的感觉。难过,说不出的难过。”一年多来,虽然知道老人基本没康复的可能,大家像家人一样呵护他。7月3日,1号病房已经住进了新的病人,王建东却习惯性要去看看。“刚要开口喊梁大爷,才想起他都走了。”
第387张护理记录:2009年6月24日
“我叫梁安其……”
这也是医生和特护每天交班后,查看的第一个病房。“梁大爷!听得到就回答一声哈。”除了日常护理,这里的护士每天都要重重地喊梁安其几声,看他的意识是否有好转。每隔一小时都要为他做护理记录,这些用黑色签字笔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病人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等细微的变化。今年6月24日的记录,让全科室的医务人员欣喜,“我叫梁安其。”梁安其在昏迷一年多后第一次对护士的呼喊有了回应。
第395张护理记录:2009年7月2日
“心电图一条直线……”
最后的抢救
8医生接力按压4小时他曾7次恢复心跳
“病人心脏停跳了。快,科里的医生都过来!心脏按压,快!快!……”7月2日下午5点,四川省人民医院EICU病区里传出一阵急促的喊声。74岁的梁安其突然脸色青紫,心脏骤停。几秒内,8个医生一溜小跑地赶到了1号病房。
按压接力
“上呼吸机,补液……”第一个医生上前给梁安其做起了心脏按压。“几分钟了?”“2分钟。”“心电图?”“不行,继续……”6分钟后,这名医生已满头是汗。“我来。”一旁的医生李俊美快速上前,继续心脏按压。通常心脏停跳8分钟以上,大脑就会因为缺氧死亡。为了不让老人脑死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停地进行心脏按压,实施“人工心跳”。就这样,8个医生排着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心脏按压接力。“多少分钟了?”“40分钟。”
短暂的心跳
“看,有心跳了,有自主心跳了!”就在医生们实施了心脏按压40分钟后,梁安其恢复了心跳,病房内一阵欢呼。然而刚刚持续了10秒,他的心脏又停跳了。“继续,再来!”医生们又重新轮番上阵。老人的心跳停了又跳,跳了又停,1小时45分钟过去了,老人的心跳恢复了6次,但每次恢复自主心跳仅能维持一两分钟。
再试一次
“两小时,如果两个小时还不行,那就实在没办法了……”医生们心里想。“心跳,又有自主心跳了!”抢救了200分钟后,老人第7次恢复了自主心跳。12秒钟……医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心电图,读秒,可梁安其第八次停止了心跳。“这时再抢救也没有意义了,但我们还是坚持再试一次。”晚上8点整,经过近4小时共8次抢救,梁安其的心电图上的直线再也没有了起伏。
还有2名植物人伤员
上午11点,EICU病区里响起了李伯清的评书声,这是另外一名植物人状态的地震伤员张三兵妻子播放的。她说:“医生建议我丈夫昏迷播他喜欢的声音刺激他,对他的病情有帮助。”目前,省医院仍有张三兵、岳国兴两名植物人地震伤员,医生们也对他们进行了
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梁安其、张三兵、岳国兴的治疗费用已接近600万人民币,全部由医院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