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起抄袭事件被曝光,原本严肃圣洁的学术圈,如今俨然成为诡风谲云的江湖。还真亏了日臻完善并广泛普及的互联网搜索技术,使昔日较专业的学术打假变得简易、便捷起来。在众网民的深挖痛揭之下,一批戴着专家头衔的“学术抄抄”,被无情地打回原形。
抄国外同行专著、抄国内专家论文、抄上级领导讲话、抄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抄袭,成了抄袭者的通行证和墓志铭。他们抄得大胆、抄得疯狂、抄得无耻,其绝世抄功修炼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为人师表的学者,应该代表社会的良心,坚守着一个社会的人文峰巅和道德高地。现实生活中,少数学者却更像学术“黑心棉”,妄图一夜成名,追求不劳而获,为走所谓的学术捷径,越来越不择手段。一个“抄抄”出现,我们还能从个体身上找原因。当众多“抄抄”扎堆而来,有恃无恐地从事学术寄生营生之时,所有人必须对当下的学术环境、学术评价机制作出反思。否则,仅驱逐几个许抄抄、贾抄抄,而没有铲除其滋生土壤,抄风是不可能消停的。
其实,“抄抄”泛滥,只是学术殿堂“江湖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大学衙门化倾向愈益明显,其中运行的“官、学、商”三种功能互相影响,校长是副部级、厅局级的官,处长科长对学术资源的控制力、影响力超过了学术权威,少数跻身暴富一族的专家成了特殊利益集团代言人,再加上学术腐败、招生腐败、基建腐败、教材采购腐败缠身,某些高校屡屡卷入舆论漩涡,社会形象与公信力急剧下降……在这样一个纷乱江湖中,江湖规则和丛林法则交替显现,权力与利益唯我独尊,学术良心及学术尊严沦落到了花钱可买的尴尬境地,还有多少荒唐不能出现?!
“抄抄”丛生,折射了学术自律及大学自净能力的下降,再次为学术敲响了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