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的助学贷款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动荡轨道上的大学生求职生存现实。政府、学校与银行还需从长计议,尽可能为背负换贷债务而喘不过气来的大学生们寻找帮扶出路,而不是采取扣押毕业证、动辄黑名单威吓等短视举措。
近日,一个网名叫“医学小子”的毕业生反映,河南中医学院等一些高校毕业生,因为上学期间使用了国家助学贷款,被学校暂扣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连复印件也拿不到。(7月8日《中国青年报》)
在助学贷款争议中,学校、银行对欠贷学生的主要谴责理由是个人信用不够。正如《“河南模式”扭转助学贷款困局》报道中指出,尽管目前所有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均被纳入全国征信系统建设,但违约问题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河南省某高校一负责人说,他们学校许多学生毕业后,工作都不好找,找到工作的待遇也很低,到时按时还贷还会出现问题。(7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这或许才是助学贷款的死结所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金融危机下更凸显前所未有的供求倒挂。于大学生扩招的时代背景中,是就业市场竞争态势的白热化加剧、就业岗位一定程度的萎缩,进一步拉大了原本就两极分化的劳资博奕失衡。
知识收益廉价化已成摆放在所有大学生面前的严峻考验。以“三来一补”产业为主导的珠三角,是全国大学生求职高地,却因为产业结构无法容纳那么多对口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三来一补”处于制造业末端,与国外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区别,呈现高强度劳动、低附加值收入特征,价格成本更低廉的农民工自然抢走了大学生饭碗。即使在号称产业转型较快的长三角,不少“高科技”产业也不过是承接国际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研发后台的真正落地,技术岗位需求必然杯水车薪。
当产业走向命脉掌握在他人之手,定价权也就全然丧失,获得的回报不过是层层盘剥后的残渣剩羹。产业大势如此,身为产业一分子的大学生就职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一两千甚至更低的薪水,在近年来物价波动、生活成本加大的压力下更显捉襟见肘。而由于“拖欠”助学贷款的黑名单被公布,个人信用抹上灰色一笔,必将给其事业发展带来重重阻碍,形成没钱还——信用评价降低——株连就业——更还不起钱的恶性循环。
从“上不起大学”到“上大学不划算”的喟叹,及近年来陆续有高中毕业生主动放弃高考的趋势加剧,都透视出“知识收益廉价化”这一沉重忧虑。粗放式的助学贷款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动荡轨道上的大学生求职生存现实。政府、学校与银行还需从长计议,尽可能为背负换贷债务而喘不过气来的大学生们寻找帮扶出路,而不是采取扣押毕业证、动辄黑名单威吓等短视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