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造假者名单要隐瞒到何时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08 09:17:23
   ■新 闻

    重庆又一假民族考生报北大

    7月4日,北大接到第二例民族造假重庆考生举报。经查证,这位名叫田中的考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而且正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北大医学部招办表示,目前还没有和重庆高招办证实此事,而且是否取消还需要由医学部集体讨论。

    ■直 评

    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开

    面对公众不绝于耳的质疑声,有关方面仍未公布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的有关信息,并宣称“不对外公布是我们联合调查组研究决定的”。联合调查组的研究和决定,也许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没有人出来将其道破。始终关注此事的公众,只能在等待中凭自己的理解猜测。

    有人善意地认为,这也许是为了保护涉及造假事件的学生,因为他们还很年轻。更有人尖锐地质疑,那些没有公开的造假考生,与已被曝光的两名考生相比,有没有更深的背景?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更多的幕后交易?如此讳莫如深,如此不公开的处理,又怎能起到惩戒和警示后来者的作用?

    违规加分考生的相关信息迄今未能明示,不只是激起众多议论、猜测和质疑,似乎也已对正常的高考招生工作造成影响。据报道,北京大学接到的第二例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举报,其当事人就是31名违规加分考生之一。试想,如果不是举报者及时提醒,北京大学对这名考生的违规信息怎样才能了解?其余违规加分考生报考的有关学校,是否对相关情况也仍不知情?

    从这样的角度讲,即便调查组出于种种考虑,不公布考生名字,也应该将其告知录取单位;即便有关方面取消加分资格后,不再对考生做进一步处理,也应将违规事实告知招生高校。

    近日教育部通报,今年高考违规率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低,有关负责人强调“高考是实现公平竞争、值得充分信赖的国家教育考试”。防止高考公正被权力和利益损害,不仅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同时也离不开信息公开和各种监督。

    从“高考航模加分事件”和至今尚未平息的“重庆考生更改民族成分事件”来看,营私舞弊和弄虚作假的诸多环节,往往与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手握权力者的渎职乃至个别公职人员的贪腐有关。正因如此,肃清高考造假,不仅要纠正造假,更要揭露其背后的渎职行为,严肃追究造假者的责任。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已掌握了31名考生变更民族身份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待分清责任后,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公布结果。这正是公众最想尽早知道的答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7月6日 文/李灿灿)

    ■求 是

    造假者名单要隐瞒到何时

    田中的成绩是否足够北大医学院录取,尚且不知。如果成绩足够,是否会遭遇同何川洋一样的命运,也还未知。不过现在更让人关注的是,接下来会不会出现更多的网友举报,民族身份造假学生的名单能否以这样的方式拼凑出来?更加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重庆方面到底为什么不肯公布这份名单呢?

    最早网络上盛传巴蜀中学“加分门”,重庆方面很快就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了事实,宣布取消造假学生的加分资格。如果不是爆出状元民族成分造假、其父是县招生办主任这样的消息,恐怕也不会再起风波了。但是,何川洋的家庭背景让公众意识到,这些能够给孩子虚构少数民族成分的家长,恐怕非官即富,各有来头。接下来,联合调查组竟公然地拒绝公布这份名单,并声称这是调查组研究之后决定的。这样一来,公众的想象力愈加丰富了。

    拒绝的态度不仅把公众的思路引向最恶劣和黑暗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网友的搜索热情。在何川洋、汤蕤蔓之后,网友又举报了田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理由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身份造假考生被网友举报。

    实际上,公布31人名单,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这31人都被取消录取资格。即使重庆市招生办不这么做,有北大弃录状元在先,恐怕其他高校多半也会效仿。现在,不公布这31人名单,依靠网友一一举报出来,不过是给各个高校添麻烦。如果最后有些人被举报从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另一些未被举报而顺利以裸分读上了大学——这样明显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之前有报道说7月9日重庆高考招生工作就正式开始了,届时联合调查组会给出一个最终的答复。人们希望这个答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单,一个简短的声明。我们希望重庆有关部门能够用全部的真相终止公众热情的搜索,告诉人们每一个考生都是通过什么样的关系网络完成造假的,是否每一个涉案人都得到了惩罚。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7月6日社论 )

    ■纵 论

    造假状元缘于加分制度不公

    北大、港大拒录造假状元何川洋后,人们叹息不已,纷纷呼吁严惩何的父母,原谅无辜的孩子。可没办法,规则在上,纵容将贻害无穷,给社会传递非常恶劣的暗示。

    在这起尴尬的事件中,许多是非都被混淆了,许多善恶都没有了清晰的边界,人们无法理清头绪。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尴尬呢?这一切,都缘于加分政策的制度性原罪。不公正的、充满悖论的加分制度使人们陷入价值的迷宫中,情理与法理严重冲突,让人无法理清头绪。

    加分制度是一种非正义的制度。据说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与汉族有差距,为了矫正这种起点的不公平,所以用加分这种制度进行救济。可有关部门有没有想到,加分本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公,一种对于非少数民族学生的逆向歧视?以一种不公矫正另一种不公,就一定会得到公平?

    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不公,为了矫正这些不公,我们发明了许多补偿政策,譬如加分制度,公正在重重的加分矫正中扭来扭去,任何一种不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为了矫正不公”。我们仍缺乏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正义基点——即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没有一个一以贯之、共同认同的公平基点。正因为公平价值混乱,所以舆论在评价状元造假事件时,很难在一个公认的公平前提下进行讨论。

    加20分,这么巨大的利益,怎会不诱引着无数掌握行政资源者用自己的仕途去赌后代的前途?许多人之所以会同情何川洋,是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坐到招生办主任的位置上,谁都难以拒绝诱惑。

    说这一切并非为造假行为辩护,并非用体制为其当遮羞布。说这一切是想阐明,不要仅仅关注这个极端个案,如欲惩前毖后,制度性的反思必不可少。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