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别轻易对学术研究抡起道德大棒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01 08:55:05

近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发表论文称,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该研究成果被质疑鼓励人们拜金。(6月29日《新闻晨报》)

“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这属于学术研究,能够发表在《心理科学》这样的学术刊物上,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质疑者觉得这是鼓励人们拜金,是在倡导拜金主义,却是属于道德意义上的指责。学术研究也要讲究道德,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学术研究进行道德批判,尤其是在我们还没有了解、清楚这一学术研究的时候。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中山大学周欣悦副教授的这项学术研究,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调查,科学的社会实验,周密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不是坐在书房里杜撰出来的。而现在很多人质疑和批判的,仅仅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观点,这多少都有些断章取义之嫌,也会让自己的批评毫无力量感。

把一篇涉及金钱的学术论文扣上鼓励拜金的道德大帽,既有失客观,也不符合实际。如果仅仅是围绕着其中的一个观点,或者是一句话而展开道德上的批判,这对学术研究者是有失公平的,也不利于后续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从标榜“越穷越光荣,谁穷谁光荣”,价值观和财富观严重错乱的年代到现在正确,客观地认识金钱,认识财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拜金主义应该批判,但是谈钱色变,同样不值得提倡,即使提倡,也不可能得到多少人响应。

周欣悦副教授的这篇论文,不过是从一个略显另类和新鲜的角度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金钱而已。更何况,周副教授也在论文中提出了诸如“金钱的效应虽然被证明可以减缓疼痛感,但是金钱的效应十分短暂,而且有各种副作用。”“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等等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因此,我们从一篇长长的论文中简单地总结出一句“金钱可以镇痛”而加以批判,这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