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考生姗姗接连冲击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结果反差巨大。中国高考中,姗姗只取得了490分的成绩,与586分的一本线差距甚大。然而美国高考中,她却被四所美国大学录取,奖学金总数约120万人民币。(《齐鲁晚报》6月30日)
同样是高考,但中国女孩姗姗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在美国获得四所大学的录取函,而在国内却名落孙山,连一本线都没上。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美国与中国教育中,考试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于美国高考而言,考试本身是检测功能,而中国主要是淘汰选拔功能。或者说,美国大学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中国大学的录取则是按照全国高考的成绩,把报考志愿者的分数简单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成绩优异者被录取。不论综合素质如何,国内的“高考状元”们一向都是北大、清华争抢的对象,但这种现象在美国很少发生。以哈佛大学为例,这所大学每年都要拒收许多“高考状元”以及成绩优良者。原因就是,哈佛对“高考状元”们隐藏在高分背后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哈佛选择的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曾经有一部美国电影名叫《流浪女孩读哈佛》,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招收了纽约市一个流浪女孩,不是出于怜悯和救助,而是看重了她的潜力。
由此可见,中国女孩的高考传奇其实并不“传奇”,只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中国教育体制的落后以及“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的僵硬和腐朽。我敢说,肯定会有很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拔尖而被国内名校拒之门外,姗姗就是例证。想想这些,我们就无法不悲哀。
有不少网友说,能参加美国高考一件好事,建议那些高考落榜生去考考美国的大学。其实,虽然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美国高考这条道也不好走。不说比的,单是那为考试准备所不得不付出的高额培训费、报名费,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看起来,美国高考再容易“出头”,美国教育再先进,毕竟还是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无缘,还是要回过头来企盼国内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能尽早走向“破冰”的改革轨道。
不能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深深融入国民经济生活,高考制度关系人的命运、关乎社会公正,改革确需慎重,彻底打破也非易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国内高校能不能跳出“高分即优生”的狭隘意识框框,改良单一“按分录取”的录取机制,建立多元录取机制,让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少出一些此类美国高考辉煌而国内考试凄惨的尴尬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