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考生名单,16日通过浙江教育考试网向社会公示后,考生家长章先生致电媒体称,表格中只有4000多名考生的报名序号、姓名、加分项目与分值,比2008年简单了许多。“这叫我们监督什么,怎么去监督呢?”章先生说。
如此简单的公示,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信息严重不对称下,所谓的监督自然难免成为一句空话。在笔者看来,即便如某些考生家长所要求的,在公示中加入“考生是哪里人、获得什么奖项,为什么加分。”等信息,群众监督依然不会有太大效果,原因在于,这样的信息并非关键信息,仅仅只是表层信息,如果公示信息不涉及关键信息,监督毫无疑问只会徒具空洞的形式。
什么才是关键信息?比如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就不能仅仅只是在公示表格中仅出该考生的民族身份信息,我们需要知道他现在的民族身份是否和他身份证上的一致,此前是否更改过民族身份,同时还要公示其父母的身份证信息。至于有特殊专长的“三模三电”考生及体育特长生,不妨将他们的比赛录像公布于网上,同时也应该公布家庭背景等资料。
加分公示只有披露以上关键信息,才有可能让加分过程变得公开透明,也才有利于监督。当然,如此“深度公示”有没有操作性?会不会侵犯到考生及家长的隐私权?笔者以为,一方面,高考必须要体现公平、公正,加分的考生和家长必须要让渡一部分隐私权利,否则,隐私权就有可能成为加分腐败、高考特权的遮羞布。另一方面,我们在公示信息的时候,也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对于一些不应披露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换言之,保障加分公正公平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之间,是并不矛盾的,两者可以做到“和谐共存”。
高考加分制度实行了这么多年,当初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下来却问题很多。比如给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吸引了一些汉族考生弄虚作假更改民族身份,至于特长考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特权子女考生”,有些人连航模都会不安装,也能进入到航模特长生之列。这里面,既有加分政策本身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也有监督缺乏的制度因素。因此,对于高考加分,笔者期待两点,一是必须改革加分政策,某些加分项目可以取消,我们现在的加分项目确实有点泛滥。二是要加大加分公示的力度,如果不能做到在加分公示中提供加分考生的“关键信息”,不能保证加分公平公正,那么,搞所谓的高考加分又有何必要呢?除了让我们担心如此加分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之外,笔者看不出有什么意义——尽管政策的初衷是希望能录取更多的非“考试机器”的高素质人才。但没有监督机制发挥作用,那有可能只是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