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从“很黄很暴力”到“心神不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6-23 08:55:22
 “很黄很暴力”出现新版本,“心神不宁”火爆网络。6月18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学生接受采访时痛斥了“谷歌中国”链接色情信息,说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节目播出后,“心神不宁”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比之前的“很黄很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6月21日《重庆晚报》) 

    要痛批什么,先准备好然后派出记者去“调查”,最后回来剪辑出“有用”的东西,屏蔽掉采访过程中与预设立场相反的声音和场景,这是一条媒体圈的“潜规则”,被一些媒体和记者屡用不爽。也有做得更绝的,连这点先采访后剪辑的工夫都不愿意下,要么直接对采访对象实施诱导,要么事先准备好内容让采访对象照本宣科。可偏偏还有做得最绝的,直接让自己内部员工来冒充一个节目需要的采访对象身份,然后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将“编前会”上的采访设计表演一遍,一遍不够再来第二遍,直至“非常理想”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一年前,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2008年的第一个流行语“很黄很暴力”。流行的原因,一是报道中对女孩的形象和姓名未做任何处理,属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犯;二是网友们对女孩自述经历的真实性非常怀疑,认为那是出自记者导演下的谎言。不过,“很黄很暴力”是否谎言,终究只是一种猜测,难以证实。而这次的“心神不宁”却不一样。经过网友们的人肉搜索,那位现身说法斥责“谷歌中国”链接色情信息给周围同学带来不良影响的“大学生高也”,其真实身份却是编导。

    如果说谷歌屏蔽黄色链接的懒惰值得“痛斥”的话,那么不惜造假痛斥的行为也让人不齿。虽然“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早已是熟门熟路,可你要“痛斥”,至少也找个真大学生吧?最不济也该找个群众演员。

    关于“宣传”与“炒作”,梁文道先生曾有过精辟论述:只要搬出“宣传”,那被宣传的东西就是正面的了;相反地,如果看到“炒作”二字,那被炒作的东西也自然就是负面。在“谷歌中国”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之后,为了积极而迅速地配合痛斥,即使使用造假手段也属“宣传需要”;相反,网民让“心神不宁”成为网络热词,则必定属于别有用心的“炒作”无疑。

    从“很黄很暴力”到“心神不宁”,那种被网民批评的宣传路径,电视老大看来并无觉得有何不妥,只是苦了“亲爱的观众朋友”,始终深为“宣传需要”所累,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真让人“心神不宁”。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