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后“犀牛时代”的彷徨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6-18 08:44:42

或许是因为中国话剧百周年的缘故,2007年,话剧突然火了,这一年也是小剧场话剧丰收的一年,剧目多,看戏的人多,专门从事戏剧制作的工作室也多起来了。

小剧场话剧绝不拘泥于诸如“三一律”那样刻板的要求,形式多样,给了观众很多惊喜:原来话剧可以这样演。以北京市场为例,虽然小剧场话剧与大剧场戏有着迥然的风格,不过看戏的人还是喜欢去小剧场观看话剧,形成了主流的看话剧群体,票房相对也不错。有时候小剧场话剧甚至火过了大剧场戏,一票难求。

这种火爆场面,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孟京辉,他的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是他的戏,还有孟京辉品牌的打造与制作团队的运营,火了他,也火了话剧这条产业链。

孟京辉模式能否复制?可否再造一个孟京辉?

说到孟京辉,一定会谈及他的代表作《恋爱的犀牛》,今年初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10周年巡演,一部小剧场话剧,一火火十年,堪比同期上演的《雷雨》、《茶馆》或是《玩偶之家》这类传统经典话剧。

孟京辉和他个人品牌的成功,得益于一个“犀牛时代”:

话剧,比起同为舶来品的歌剧、芭蕾舞剧等,在中国扎根得要深得多,即便如此,百多年来也一直是个不温不火的状态。十多年前,话剧市场也面临很多困难:优秀剧目少,看剧的人少。

孟京辉选择了这一时间进军话剧市场:小剧场话剧、实验话剧、先锋话剧,这些新名词对于当时的话剧观众来讲十分陌生,毕竟分幕分场的话剧程式已经深入人心。当观众走进剧院,看到《恋爱的犀牛》这类话剧,新鲜感与独创性带来的冲击非常大,孟京辉和犀牛也很快成名。

孟京辉的品牌就是在那样一个时机下成长与成熟的。十年间,除了《恋爱的犀牛》,他也在陆续推出其他的话剧,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07年前后,话剧越来越火,很多人看到了小剧场话剧的市场,甚至一些投行也开始看好演出市场,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涌现出了一批小剧场话剧制作工作室。

两年过去了,孟京辉还没遇到真正的对手。因为他们错过了那个无人竞争的“犀牛时代”,再造一个孟京辉的难度远远大于10年前。

首先是再创新的难度。孟京辉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于舞台剧演出的大胆创新,尽管今天的小剧场工作室创作的话剧,内容本身不错,但形式多是孟京辉式风格的延伸与发展,没有实质的突破,票房的火热只是一时,别说10年档期,复排3次的可能性都不大。

其次是推广的难度。“酒香亦怕巷子深”,现在的推广方式是多样的,宣传手段、资源非常丰富,但越是如此,需要下的工夫就越大,投入越大,而效果不一定会比10年前好。

打造第二个孟京辉是件难事,但打造第二个“孟京辉品牌”是有可能的。

话剧品牌的打造是以话剧本身为核心的产业链整体的成熟,而现在这个产业链过短,正是有机可寻之时。

现在的观众艺术消费的理念与1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多数观众认为消费所谓“一次性、不可复制”的艺术会比电影、电视、音乐等更有价值,从这一点看话剧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虽然话剧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它的商业模式还过于简单,即依靠话剧产业赢利的能力不足。

有了孟京辉品牌,他的剧能够在全国很多城市巡演,票房收入可观,现在又有了自己的剧场——蜂巢剧场。同时,几年来民间也有了“牛粉”(指《恋爱的犀牛》剧迷)、“狗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剧迷)组织,念对白、表演、改编等,产业链越来越清晰,是个很成功的案例。

第二个“孟京辉品牌”的打造一定是围绕这个产业链去做,将这一链条做长。

我一直认为,中国不缺好的导演、演员以及剧本,缺的是既懂艺术,又懂商业,同时又有能力将这个产业打通并驾驭的产业经纪人。

话剧受众面小与这个产业的商业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最近热播的电影、电视剧,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上看到,但话剧就不一定了。优酷等视频网站上偶尔会有一些话剧视频,但多为观众偷拍的。

互联网、3G时代的到来让音乐、电影等娱乐公司头疼不已,版权问题、收入问题等,但不应抹杀技术积极的一面。

利用新媒体对话剧进行包装、整合,甚至发行话剧光盘,扩大话剧的受众群,对这个产业来讲是件好事,我相信通过网络视频看过话剧的观众,也一定会有走进剧场,看看真实表演的欲望。

产业链越长,商业赢利的可能性就越大,才更有可能创造话剧的“新生存时代”。

周立兵,工商管理学博士,银基一帮行文化传媒科技公司总裁,曾投资《我要成名》等小剧场话剧。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