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近期将部署在各地严查假唱、假演奏行为,并将出台营业性演出中新的防止假唱的管理条例和惩处办法。据悉,2005年文化部曾颁布条例细则对假唱问题提出处罚规定。但颁发至今,尚未实施一例处罚案例。(6月8日《人民日报》)
在营业性演出一直存在的诸多弊端中,假唱是影响最为广泛也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的痼疾。然而,在有关假唱的报道和批评声音不断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例假唱被处罚,也堪称奇事。监管部门又在做些什么呢?
如果说一些演艺单位和歌手慑于文化部的严厉规定,从而“弃假改真”,彻底与假唱绝缘,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如今的娱乐圈的自律程度还远远未达到“未实施一例处罚案例”的高标准,而之所以没有处罚案例,原因仅在于“取证困难”。
如今在几大著名搜索网站输入“假唱”这一关键词,很多被网友质疑和批评的假唱事件很快就可以搜出来,有关假唱的证据,在很多网站也有提交。其中一些假唱的行为,可以很清晰地在网络视频中得到验证。看来现实中假唱事件并不少,而且一些假唱行为和证据也早已被网友们清晰地“取证”,难道文化部门还比普通网友更缺乏对假唱行为的“取证”能力和手段?
事实上,文化主管部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慎重处理假唱行为和有关责任人,其做法可以理解,毕竟一项处罚决定的出台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甚至是歌手的艺术生命和演艺公司的存亡。但面对网络上众多对假唱行为的指证,文化部门简单地用“取证困难”来解释,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
如今,文化部门又将开始新一期的严查假唱、假演奏行动,但面对四年时间一无所获的“成绩”,又如何能让观众相信这次一定是严查呢?面对广大观众的期盼,“假唱禁令”千万不要也变成“假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