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旧力量拥有话语权,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所谓艺术家出发点,都摆出反商业的姿态,虽然有人的做法已经很商业化了。
前些天,去九剧场,看音乐专辑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我曾经读过这个戏的剧本,我坦率地告诉剧作者,我不是这个戏的目标受众,所以说不出什么意见。同时我也好奇,谁是这个戏的目标受众。
看戏那晚,我知道了。那晚的上座率有九成,九剧场的行动剧场差不多坐满了。满场年轻观众,他们跟着剧情一起快乐、一起难过,跟着剧中的歌一起唱,我都感受到了。
由此,我想说说中国戏剧环境中的旧力量和新力量。大观园颓势已定,西游还没有取得真经。谁在红楼?谁在西游?
中国戏剧行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剧烈转型之中,虽然比其他行业领域滞后很多年,但终于开始转变。
前段时间,有戏剧专家质疑近几年出现的商业戏剧。我的看法很简单,商业化是中国戏剧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我想说的旧力量,都在“红楼”,占尽体制内资源优势,同时为自我谋取体制外利益。这是现状,谈不上坏事。这些旧力量拥有话语权,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所谓艺术家出发点,都摆出反商业的姿态,虽然有人的做法已经很商业化了。
而新力量,毫无疑问,就是市场的力量,这种力量势不可挡。所有以商业的名义进行的都属于这种力量。
我一直觉得,健全的产业应该呈现金字塔结构,塔基是大量可称之为“垃圾”的产品;塔腰有许多不错的产品;塔尖是精品。关键是,这些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评估或艺术家自我评估。相对而言,出版领域、电视剧领域,都是这样的结构。而电影和戏剧,则差得很远。以戏剧为例,目前只有塔腰部分,所以总是悬着。
据说,我最近还听说,北京话剧的有效观众只有五万人左右,还据说,这五万人都在一份名单上,制作和营销人员都想努力得到这份名单。这像是个地盘,红楼,封闭的大观园,就这么大,已经占有地盘的人很不愿意,也很怕新人来占地盘。所以,艺术姿态的要骂商业姿态的。
在我看来,如果北京话剧只有这五万有效观众,或者说做戏只是为抢这五万观众,那千万不要选择做话剧,干脆洗洗睡,得了。
今年以来,从市场观察的角度,新力量迅猛出现。比如杨立新和崇文区合作的六部北京南城地域话剧;比如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落户北京;比如卢中强从音乐转行话剧;比如俞白眉进军话剧;比如《你在红楼我在西游》……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把旧市场留给旧力量,新力量应该去开拓新市场。
牟森(北京 话剧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