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看到易买得超市寄来一份广告,封面上写着“第一届全球易买得大学生零售战略征文大赛”,问我是否有兴趣介绍给学生。看太太递过来的广告,上面只有几行字,写着报名时间和报名方式。老外真会做生意,脑筋动到大学生头上了,让中国大学生为他提供赚钱新策略。第一,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第二,可以发现甚至延揽人才;第三,更为显而易见的是,几乎是零成本。老外的精明于此可见一斑。忽然就想,既然他想招揽人才,咱们大学生则何妨一试,说不定就能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就算不能如意签约,也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测试。何乐而不为!
大学生就业难,是人所共见的事实,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记得倪萍和崔永元在两会“斗嘴”,一个说大学生就业观念有问题,应该放下身段;一个说社会招人有问题,懂四门外语的女生求职宾馆前台服务员也不可得。他们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专家学者更是纷纷出招,大开药方,或云“救急”,或云“治本”。乍看一片热忱,细听语惊四座,其实夸夸其谈的并不在少数。看着学生四处碰壁,家长忧心如焚,作为一个老师,我想不出任何办法,只能心里干着急,当然很难受。但是,我又想,大学生就业难,恐怕并不是今天特有的话题。国家要发展,当然必须发展教育。高等教育一旦得到发展,大学生人数必然增加,就业就会遭遇困难。全世界似乎没有一所学校,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就读机会,又能够同时提供他的就业岗位。高等学校并不批量生产就业岗位,是很浅显的常识。而社会即使再进步,也不可能永远预留着一批就业岗位,等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换言之,大学生就业难,应该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阵痛。对此,全社会都应该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把大学生难就业的责任简单归结于某一方,恐怕都并不合适。
我不知道发达国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我迄今未见一位专家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经验能否作为今日中国的借鉴。但是,我绝不相信,他们的大学生从来就能做到“一毕业即就业”。换言之,是人们过去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过于忽视了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阵痛。有资料说,每万人含大学生人数,美国是520人,加拿大580人,韩国571人,中国现在仅为120人,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可见今日中国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才这种水平,大学生就业已经困难重重;将来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大学生就业还不知道难到什么程度。中国的教育当然绝不会因此而止步,当然也绝不会听任这个难题年复一年纠缠下去。出路何在?说到底,从大处说,靠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小处说,靠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一个人的力量只占十三亿分之一,但是具体到个人,自身努力就是百分之百。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自己把握的,恐怕也只有这个“百分之百”,何况,许多时候许多条件下还做不到这个“百分之百”。
于是想到易买得这回征文。易买得说的“零售战略”,着眼在企业经营。我想到的,是大学生就业的“零售战略”。一个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确立自己的“零售战略”,尽可能扩大影响,争取机会,减少成本,效果一定不同凡响。既然如此,咱们又何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