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教育部解除大学生“婚禁”以来,高校大学生领证结婚成了自然,但鲜闻有怀孕生育之事。而上海某高校大三女生刘笑(化名)开了先河:刘笑由于意外怀孕并传出婚讯,目前,怀孕4个月的她已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学期待产,可能就此成为上海高校的第一位“在读本科生妈妈”。(5月6日《新闻晨报》)
女人怀孕生产,看似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却在公众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归其原因不在于生育本身,而在于刘笑(化名)特殊的身份及惊人的举动,是大三的学生,而且属于未婚先孕。按说,即便如此,那也应该是完全属于她个人的事情,旁人不必说三道四,所谓甘苦自知,她只要能为自己付得起责任就好。
但问题在于,面对此类事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躁动不安,难以平静。各个院校、各位家长没有谁可以轻松自如、坦然无比地接受这样的事情,我们充满担心与忧虑,该生的幸福真的可以久远吗?会不会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呢?那股来如疾风骤雨般势不可挡的激情,会不会最终去势不可遏呢?最可怕的是,假如有意外,那个无辜的孩子怎么办?所以,即便我们听到了乐观的“结婚”的承诺以及刘笑安心待产的消息,也丝毫不能减轻心头的顾虑。
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青春妙龄,年龄一般都在17~24岁之间,思想活跃、感受灵敏,但在认知上,却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首先是从恋爱目的上看,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人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在为满足虚荣心而爱,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为做试验而爱;把恋爱当成一种时髦,当成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他们的信仰是“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有此不切实际的“恋爱因”很难结出从善而终的“甜美果”。
再者,从对性知识的理解上看,由于传统知识的传授中缺乏合理的性知识引导,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的常识,不惜以身试性,不计后果。对此,重庆医科大学生曾进行的《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比例达25.8%,有过人工流产经历的比例高达10%。而浙江省高校曾经开展的《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已经处于性病/艾滋病感染的危险之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性知识、危险意识“明显不够”,未婚先孕、流产或疾病的传播也就在所难免。
最后,从大学生心智上看,还不甚成熟。虽然他们大多到达了生理上18岁的高度,却是心理上的矮子,浮躁、轻率、冲动,抗压力和自信力不足,不能进行较好的心理调节,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与杯水主义相互交织,热衷爱情和冷漠周围并行。一旦失恋,走不出心理阴影怪圈,恶意威胁者有之,纠缠不休者有之,痛不欲生者有之。前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各有一对情侣跳楼殉情便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无论现在我们对刘笑如何表示理解,如何高举人性化的旗帜为其开脱,甚至怀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期盼为她祝福。但我们只希望她是一个个例。在才情荟萃的大学校园,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每个莘莘学子都能够把大学当成知识的殿堂,以学业为重,在象牙塔里学有所长。尤其在大学生认知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的现实情况下,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仍占上风的前提下,“刘笑”未婚先孕乃至生子的示范效应一旦传播开来,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高校制度严谨性,对世风的传承,破坏都将是难以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