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席卷全球,并且将一些本身相当健康的经济体裹挟进来,美元体系是根源。因此,许多人对这一目前主导国际储备和结算的货币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一个月前发表文章,呼吁建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世界货币”,可以说是这种质疑声音的最典型、最有权威性的表达。
我们知道,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是物与物交换的桥梁。其实,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在性质上与货币很相似,那就是语言——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因此我觉得,对“世界语言”的来龙去脉作一点分析,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货币”的认识。
今天的世界通用语言毫无疑问是英语,同美元一样,这也主要是美国的国际实力所决定的。同美元一样,英语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语”,会给英语国家带来许多利益,并对非英语文化造成压制。甲壳虫、滚石和U2的声音之所以飘响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除了他们确有天分外,恐怕与他们唱的是英文歌有莫大关系。
在英语之前,西方世界倒的确长期存在过一种不同于任何国家的民族语言的“世界语”——拉丁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基督教的神圣语言。直到19世纪之前,拉丁语一直都是欧洲不同民族上层阶级沟通的唯一语言。然而奇怪的是,即使在罗马帝国时代,拉丁语也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它实际上只是一种书面语言,没有一个人会在家里与自己的母亲说拉丁语。这有点像古代东亚世界里的文言文,往来于书信,却没有一个人会在日常谈话中将那些典雅难解的之乎者也挂在嘴上。
在语言的领域里,拉丁语和文言文倒很符合希望在货币领域里落实的理想——它们都是一种不依附于任何特定国家和特定民族的并为所有人接受的交流媒介,因而具有很强的中立性和公平性。
我刚才已经说过,在现代,通行世界的语言同货币一样,依附于这种语言背后的国家实力。但在过去却不一定如此。刚刚发现了新大陆的西班牙帝国称雄欧洲的整个16世纪,西班牙语毫无地位,卡斯蒂亚王室中甚至有好几任西班牙国王根本就不会说西班牙语!被喻为“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19世纪,欧洲大陆上通用的高雅的外交语言是并不能算强盛的法国人使用的语言……由此大概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物与物还是人与人,交流媒介——可以视为某种“软实力”——的转换总是要比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变迁滞后一拍。
回到钱的话题上来,以前中国人形容财富的时候,最习惯使用的就是“黄金美钞”。将“美钞”与黄金并列使用,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闪光地位。其实,作为一种古代的世界货币,黄金更像拉丁语和文言文,它们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非人为“发行”的。120多年前,一位名叫柴门霍夫的波兰医生曾经独立创制出一种名副其实的“世界语”(Esperanto),这可能是倡导现代“世界货币”在语言领域里最精确的对照物了。
但遗憾的是,旧的自然形成的世界语——拉丁语和文言文——在近现代以后被一往无前的历史车轮抛在了身后,就像金本位的终结;新的人造的世界语则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学术界,在现实世界里真正被使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