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当孔子遭遇大片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4-14 08:35:46

    陈蔡之围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了上千年的积累,在孔子之后,中国又走过了2500多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名;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漫漫历史长河,不止不息,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经沧海桑田而屹立不倒,孔子居功至伟,因为他树立的文化理想,他的儒家学说,他的人格魅力……

    今天,《孔子》将走上银幕。在短短的2个小时里,这位古代先贤、万圣师表将以怎样的面目与今天的我们见面,他那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人格进取,他为之终身奋斗的精神理想,将怎样呈现?万众瞩目。

    缘起:孔子应当由中国人来拍

    6年前,也许更早,胡玫心中隐约有了拍摄《孔子》的念头。只是这个念头,她每每想起来就诚惶诚恐。这位习惯于拍摄宏大历史题材的导演,不是那种仅仅把导演这个职业当做饭碗的人,骨子里她更像一个“士”,一个始终有着强烈的民族感和使命感的读书人。她喜欢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在她看来,孔子和后世儒家的理想就是要让世界变得和谐:“和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天和则清,地和则宁,人和则安,心和则美。儒家和谐世界的心愿因此成为人类共同的希望之光。”那时,研读孔子,在她只是修身养性,谈古论今,“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直到后来,韩国、日本传出有意拍摄电影《孔子》的新闻。胡玫感到了不安和急迫,“孔子这样伟大的文化象征人物,他的传记片应当由中国人自己来拍。”于是她开始投入剧本筹备,历时三年,由年轻导演何燕江完成了46集的《孔子》电视剧本。

    2007年9月28日,晴空万里,第24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胡玫担当大典总导演,并和中影集团一起,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拍摄电影《孔子》的计划。

    从电视剧到电影,参与其间的不仅有胡玫,还有中影集团和后来投资的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至此,电影《孔子》开始走上正规,并于2008年8月4日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

    剧本:史料为先,力求有出处有根据

    从46集电视剧到电影,《孔子》的剧本重起炉灶,来自香港的编剧陈汗加盟。年底,《孔子》剧本已经写了20稿,曾与胡玫合作《汉武大帝》的作家江奇涛被召唤到北京,再起炉灶,完成了新一稿剧本。此后,剧本被胡玫交给史学界、影视界专家论证,三位编剧反复修改,到了今年春节,完成第25稿,这也是让专家们初步认可的一稿。

    “我可以负责任地对观众说:现在这个剧本,可以说是《史记》‘孔子世家’和《左传》中有关孔子生平的一个最概括和洗炼的再现。基本做到了所描述的事件有历史出处,孔子的对话台词有典籍文献的根据,同时又做了充分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孔子及其语言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是胡玫对目前剧本的评价。

    事实上,《孔子》剧本的创作,历经艰难。关于孔子的真实生平和事业经历,由于历史上被历代尊孔者正面的神化、圣化,批孔者反面的异化和丑化,涂上了浓重的脸谱色彩。怎样在银幕上还原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孔子,怎样让身处现代的观众走进先贤圣人的精神世界,即便是专家,也常常意见不一。最终,胡玫的《孔子》选取了孔子50岁以后的人生历程。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贵族手中。由于君权削弱,鲁国国内贵族纷争激烈。孔子提出尊王室、复礼制的理念,试图削弱贵族势力。这场政治角逐,最终由于三桓贵族势力强大,孔子被驱逐出鲁国,周游列国,直到晚年临终前才回到鲁国,著书立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剧本呈块状结构,大致有救殉葬小奴隶、夹谷盟会、堕三都、子见老子、流亡入卫子见南子、受困陈蔡、齐鲁会战、归国著述等。

    从这个剧本来看,孔子的和谐大同理想和“天下为公”的抱负,贯穿始终。初读剧本,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追求。即便蓬累而行、惶惶如丧家之犬,也丝毫不能夺其志。其次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感情,这种建立在理想和人格之上的情感,温良恭俭让,在今天读来,犹为感慨。

    票房:无法回避的选择

    《孔子》启动以来,最为世人关注的是谁来扮演孔子。各大网站上,这个问题成了吸引网民的一个巨大悬念。当今中国内地和港台的一线演员,几乎被网站一网打尽张榜,随网民打勾票选。此时,胡玫和她的《孔子》已无法回避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作为1.5亿投资的大片,要不要以票房为重?

    在孔子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个问题,文以载道。但是在娱乐、票房成为电影主流的当下,这实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在启动仪式上,胡玫曾经明确表示个人倾向于选用内地实力派演员,而到了今年3月31日开机时,香港演员周润发成为最终人选。他一番不识《论语》的笑谈,使各种争议再度纷至沓来。

    1990年,山东电视台曾经拍摄了16集电视连续剧《孔子》,史料周全、考据严密,扮演孔子的是当时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王绘春,形神皆备,可惜的是未能为更多观众熟悉。如今不说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有2500多年,就是相比1990年,影视创作环境也已天差地别。伴随着商业化的到来,中国大片在冲击高票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品牌代价。当电影《赤壁》中,诸葛亮屡屡口出“略懂”之类的台词,曹操战败只因小乔一杯茶,笑场不止的观众有理由质疑,中国的“历史巨片”是不是“穷的只剩下钱?”当《孔子》即将遭遇中国大片的时候,观众自然也有疑惑,同一个编剧陈汗,同样的内地香港合作模式,甚至同样的开机前就话题多多,《孔子》是不是会遭遇《赤壁》一样的命运?

    事实上,无论谁演孔子,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作为导演,围绕着孔子的各种争议,都是胡玫不得不承受的重,也是中国电影不得不承受的重。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