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赤壁》中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4-08 08:41: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由吴宇森执导、众多明星大腕联手打造的鸿篇巨制《赤壁》“千呼万唤始出来”,以其创设的大气磅礴的场景,个性突出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加上故事本身所散发出的浓厚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特质,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受到了广泛关注。

  少小时,我就翻阅过《三国演义》,领略到名著隽永耐读的神韵,尤对有关赤壁大战的章节美文记忆犹新,情有独钟;渐大及熟,浏览《三国志》,掩卷深思之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惆怅感慨涌上心头。

  无论史书、小说、改编的影片,其实都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她们都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孙刘联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北方的曹操大军的妇孺皆知的掌故,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千古咏叹,三国鼎立的格局从此奠定形成。历史,总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这一典故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也意味深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海天奇景,难掩民本思想的璀璨光辉。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可贵见解,在《赤壁》中得到经典注解。曹孟德口吟“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丽诗赋,怀揣扫平神州、一统华夏的宏愿,外托替天行道的幌子,却漠视了人民渴求和平、珍爱生命的愿望追求;刘玄德携民渡江,爱民如子,悲天悯人,表现了对黎民百姓的大超度、大怜悯;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励精图治,延揽人才,促成了“江东子弟多才俊”的盛世局面。民本的官德品质,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功名利禄短暂,黎民百姓长久。孙刘两家认识到“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的为政真谛。

  今天,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古代朴素的重民、爱民思想的扬弃和升华,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新视野和执政新境界的范畴。民本,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结局的最深层次的诠释。

  和合思维与和谐理念在这段令炎黄子孙难以忘却的历史中得到不朽的阐述和渲染。“君子和而不同”、“礼致用、和为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等生存交往规则成为维系孙刘双方政治集团精神情感和协调发展的真谛与精神纽带。无论着手处理敏感棘手的荆州争端过程中,或在“既生喻,何生亮”的恩怨纠葛叹息里,都没有撼动兄弟双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大义至上的信念,同舟共济、齐头并进、一致对外的理想使他们团结协作在一起,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万古流芳的传奇。

  2008年,我们民族在迎战暴风雪、抗震救灾及奥运圣火传递中,我们表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风范,和合思想与和谐理念在推动小康社会建构中贯穿始终。祖先们的血液流淌在今天中国人的心中。望着台海那边的孤岛,我们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同复兴这个泱泱古国。

  闻一闻吧,惊心动魄的烽火古战场上漂流着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气息。百万曹军失利于赤壁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曹军大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蒋干中周瑜反间计,曹操误杀蔡瑁、张允;锁战船,遭火攻之祸,“东风有意便周郎”。中国历来讲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的是在抓住事物客观规律的同时,开动脑筋,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最大统一。诸葛亮读书时,别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我们通常说“入乡随俗”也言及于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需要把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的终极目标。老祖宗不能丢,因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丰厚文化遗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管它冥顽、酷烈、昏暗,或者壮观,一股青史等闲看。赤壁中的历史人物早已成为夜空中的星辰,而其蕴涵的中国人文哲理却得以永存,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这是我们的永恒精神财富和进步的意识形态。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