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4月3日讯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感染了几代人的歌曲,也唱出了如今双鸭山田野大地上人们的幸福景象。
农业增产增效,农村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春风荡漾新农村,我市广大农民们感受到了建设新农村处处涌动的春潮。住砖瓦房、走水泥路、有活动室,这是几代农民苦思梦想的期盼。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双鸭山市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建设新农村中梦想成真。“三项工程”,开花结果,农民喜尝。2008年,市委、市政府投资8.57亿元,推进“村级活动室建设、通村公路建设、泥草房改造”三项重点利民工程,被农民幸福地认为是党和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为他们送来的“吉祥三宝”。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推进以农村公路建设、泥草房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为重点的“三项工程”,双鸭山市农民会迎来新的福址,幸福指数再提升。与往年不同,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双鸭山市农民过得格外幸福快乐和充实自信。因为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滋润了他们的新生活。去年,全市新建和改造维修村级活动室182个,从而使全市415个行政村100%拥有了村级多功能活动室。
在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娱乐休闲,在种类齐全的图书阅览屋读书学习,在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健身锻炼。农民们由感而发:自从村里建起了“一室多用”的文化室,我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子。远离赌博、封建迷信和打架斗殴,陶醉于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投身于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去,先进文化正在快速占领着双鸭山农村文化阵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就在几年前,双鸭山市农村群众还对自家门前的公路发出如此的抱怨。而转眼间,条条凹凸不平的沙石路就变成了光洁平整的白色、黑色路面。到年底,我市可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通村公路全面硬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农民是心情越来越敞亮;走在致富的“金光大道”上,农民更是越走路越宽广。
外墙瓷砖罩面,房盖彩钢红瓦,窗户透明瓦亮;屋外红花绿草,绿树成阴;室里各种现代电器用品几乎一样不少,这就是双鸭山市农民新住居的缩影。去年,我市有15741户农民搬出草房住进新居。今年,双鸭山市还将完成泥草房改造35000户,力争到2010年底基本消除农村泥草房。那时,农民们生活质量将发生质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为了让农民吃上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去年全市完成农村人饮安全工程41处,解决了2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到今年年底,还有176个自然村屯、29个林牧场居民点不会再为饮用水而犯愁。一根根水管、一汩汩清泉,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了千家万户。据悉,年内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村率可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路通了,水来了,新房住进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实现了大变样。然而建设新农村,带给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幸福何止这些。谈起党和政府的好处,农民们话匣子打开就止不住。
今后,要建立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程”长效机制,年年抓三项,完成一项补充一项,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今后,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筑现代农业产业新优势,全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今后………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只有那我们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只有那我们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滋润……”
在述说与畅想中,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