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拯救体育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4-01 09:20:22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体育课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学校甚至以牺牲体育课教学为代价来争取更多的应考科目学习时间。体育课长期空置的恶果正在显现:中国青少年体质日趋下降,营养不良、近视、肥胖等生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整整一代人开始面临健康危机。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拯救”近乎名存实亡的体育课。但是,效果并不令人乐观。

    在广东,自2008年开始,政府要求各地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考试成绩占中考总分的8%,同时也积极推行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优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与之相应,广东全面展开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如中小学要将每天30分钟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各种形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包括定期举办运动会、每年一次的体育节和冬季长跑活动等。

    然而,政策制定似乎很完善,让师生们“动”起来却并不容易。为了拿到中考体育所占的8%,有学生竟然不惜服用兴奋剂;去年开始启动的冬季长跑也因场地、时间、人员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迟迟没能跑起来。

    作为一名初三学生家长的陈女士向记者抱怨,女儿一天在学校上文化课的时间甚至超过成人法定8小时工作时间,长期以来这种高强度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他们体育锻炼的“软肋”,现在突然间要达到中考体育的相关标准确实很难,“踮起脚拼命够似乎都及不了格”,也难怪有孩子会服用兴奋剂了。

    不要说是孩子,连80后成长起来的老师也都是“沙发土豆族”——业余时间坐在沙发上上网、看电视。80后体育老师宋华娟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锻炼时间连一个小时都保证不了,“我还是体育老师,据我了解,其他科目的老师包括大多数班主任平时基本不锻炼,有的只有周末才偶尔活动一下。”

    即使在城市,学生的体育运动场地也是捉襟见肘。半月谈记者在广州市东风西路小学看到,5个班大约200名学生同时上体育课,就把校园挤了个满满当当。学生们只能做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或稍稍拉开距离跳绳、踢毽子。“场地很不够。”体育老师说,“孩子们都没试过在学校跑连贯的400米。”

    而广大的农村欠发达地区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地处粤北山区的肇庆市教育局副局长罗永通说,农村中小学开展体育工作主要是“两缺”:一是专职体育教师欠缺。二是场地设施不足。肇庆全市学校体育场地未达标的中学占32.8%,小学的比例更大一些。

    专家认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仅仅把它纳入考试内容是不够的,这只是治标的权宜之计,要治本首先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窠臼,改变过去那种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在体育课的教师配备、课程安排上给予充分保证。

    其次,要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现有的体育课,往往存在分量不足、形式单一、风格呆板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只是为了考试才不得已应付一下。因此,必须改变体育教学模式,从青少年兴趣爱好出发来制定体育的内容与形式。此外,虽然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学校存在“场地小,器材少”等实际困难,但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校灵活运用自身条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开展学生体育锻炼,如倡导学生自制沙包、毽子、跳绳、橡皮筋等简易活动器材,开展投入少、易操作、见效快、育人功能好的体育活动。

    第三,广泛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要把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免费开放。

    第四,需要增加体育投入,建立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体育的投入,设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要增加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的配备和培训。

    最后,在教育工作中建立体育考评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把体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考核范围,可以起到以考促教、以考促管、以考促练的作用,促进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体育课的重视。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应对贯彻落实体育工作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体育不达标或体检不合格的学校进行摘牌处理等。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