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阳县一家房产开发商打出雷人广告,称购房户的子女如果要进入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就读,中考可以加15分。该重点高中及当地教育部门及时否认了此说法,却引来一遍质疑声。(3月23日《武汉晚报》)
无论真假,这则广告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不久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谈起择校问题时的惊人之语。他说,择校是个正常现象,金钱不能打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谁要是给我500万,我绝对降他20分录取”。
说白了,大家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拿钱买分。
钱确实是个好东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什么是用钱买不到的。不过,这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特质,而是源自中国社会道德在物质欲望的冲击下节节溃败的社会现实。
但是,在潜规则与社会不公成为某种社会常态的时候,我们仍有一些道德底线,希望能把形式公平坚守下来,其中之一就是教育。
从隋代的科举制到而今的高考制度,其实给中国人带来太多的无奈与不平。封建时代讲门第,高门大阀自然比贫寒人家更容易登堂入室;而在当下中国,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教育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公。
不过,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在唯才是取的绝对公平标准下,因社会现实而衍生出的相对不公。绝对公平的是,社会用分数给大家划出了同样一条线,无论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跃过了这条线,就能够堂而皇之向上流动。这条线,就是教育公平的底线。
这一点在生活中也有体现。坊间常有传闻:谁谁谁能以某种手段、某层关系将孩子送入某某学校,事实也的确存在。但这些都是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真有人将这些潜规则拿到桌面上,只会引起民怨沸腾。刘长铭语出之后的舆论大哗,和泗阳县校方的匆忙否认,即是明证。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教育公平的要求和维护,仍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底线,维系于每个人的心中。如此,则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