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
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具有时代特色的儿歌曾影响了几代人,现在,如果有孩子捡到钱物应当怎么做呢?四川南充8名小学生先是围成“人墙”保护,再是高举过头顶送到学校……南充高坪区南江小学8名学生在公路边捡到8900元现金,一路小跑送到学校办公室。由于数额巨大,学校准备将现金移交到派出所,方便失主前去认领。(《华西都市报》3月24日)
孩子们的行为总是让我们感动。除了感动之外,这则报道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深思:8个小学生捡到8900元钱后立即围成“人墙”保护——拾金不昧的童心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切入现实,如今,还会有人拾金不昧吗?面对突发的物质诱惑,能够抗拒和保持道德自律的人越来越少,正如有网友感叹的那样,“现在只有小学生会拾金不昧了”。正因如此,拾金不昧的孩子们才有了害怕的下意识——他们是害怕大人的哄抢啊!有一则旧闻可以作为例证:在成都黉门街一高档小区院内,百元大钞一扎扎、一张张往下落。路过此处的人无不惊呼,争相弯腰捡钱。估计总数在10万元左右,其中6名小学生将捡到的4万余元交给了校方,随后由校方上交给了警方,而其余的钱财被人捡走后杳无音讯。
拾金不昧的孩子,与哄抢钱的成人,这就是现实的反差。而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我们又不难在很多层面找到这种令我们羞耻难耐的“反差”:公交车上,面对小偷盗窃,只有孩童敢于挺身而出,发出稚嫩的炽贼之声;公园里、马路上,小学生们排队捡垃圾,而不远处,就是随意乱扔垃圾的成人。成人社会的不道德,成人社会的软弱,成人社会的见利忘义……一切的一切,让纯真的孩子们迷惘疑惑,也让他们为之恐惧。一如这8个拾金不昧的小学生,在他们无邪的美好心灵深处,把本来可以信任、可以求助的成人社会视为了丑陋和不堪。
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渐行渐远,自然可以视为是一种道德危机。然而,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缺乏的却不仅是不被物欲所诱惑的童心。或者说,时至今天,包括拾金不昧在内的诸多道德行为的淡化,并不仅意味着道德的退缩。
长期以来,对于美德的弘扬,大多停留在精神的层面,靠舆论的感召唤醒道德个体的自律。法律对此,也只止步于“倡导”。在我看来,缺乏细化而到位的法律规范,也是拾金不昧日益远离成人社会而去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法律缺失或者法律不完备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强调道德的约束和自律,但当社会走上一条更法治化的道路时,当形形色色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就必须要依靠法律来保障美德。目前,物权法中规定“拾金而昧”违法,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立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