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下月开机,而从去年该片立项以来,关于孔子形象和孔子选角的争议声不断:孔子会不会武功?孔子有没有情感纠葛?孔子气质形象如何定位?伴随着这些争论,关于孔子的“文化想象”带上了太多的“文化惯性”,这对电影制片方来说,当然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不过,如果过分瞻前顾后,正如胡玫所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反而影响了艺术才华的发挥。
分析这些争议,我们发现,其中一些争议既有对历史事实的误解,也有形象认同上的文化差异。几千年中,孔子形象已经过了层层过滤、包装和解读,随着社会、时代尤其是政治空间、文化选择的变化,关于孔子的认识和评价更是千差万别,孔子形象一会儿被捧到天上,一会儿被打入地狱。如今,伴随着“国学热”,孔子形象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很多人来说,孔子形象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电影《孔子》希望“还原”孔子形象,正如编剧所强调的,注定了也只是某个侧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主创者眼中的孔子。一部电影,当然不可能承载太多的东西,更不可能兼顾所有的文化取向,要求一部电影兼顾所有,肯定是“不可承受之轻”。因而,大众对胡玫拍摄电影《孔子》,倒不如多一点空间,多一份理解,没有必要把电影中的孔子形象和一个文化符号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在塑造重要人物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高大全”形象,鲜活的人物被打上了太多政治的、文化的烙印,人物形象被抽象、被图解。而作为现代社会,真正成熟的文化心态,对文化人物尤其是符号化人物,应该更多一些角度,文化气量更加博大,文化胸襟更加宽广,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来,很多人心目中的孔子,更多的是形而上的,理性的、抽象的。一部优秀的电影,可能把孔子的某一个方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孔子的一个素材或者就是一个补充,可以把理念上的孔子,在一定层面上“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孔子,这为我们更加立体地理解孔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因而,作为制片方,处理孔子这样的人物时,当然要慎之又慎,尽量从某一个层面艺术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内涵,而作为接受方,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文化态度,那就是充分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人物当然更是这样,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可以在更加形象的层面上,更加亲切地触摸历史人物。作为导演胡玫,一方面当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大可不必过分瞻前顾后,应该充分地按照艺术规律,放开手脚“大胆”地塑造孔子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