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高校大二的学生因家境贫寒,竟然卖血给女友庆祝生日。女友无比感动,而其母亲彭女士却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坚决不同意女儿和他交往。母女俩因此大吵一场。彭女士来到市妇联讲述此事,并希望心理专家能帮她出出主意。(《武汉晚报》3月15日)
我注意到,贫寒大学生卖血为女友庆祝生日的消息一出,不仅新闻中这位“女友母亲”棒打起了鸳鸯,很多网友也发出了质疑甚至是嘲讽之声——爱慕虚荣,太要面子,心理浮躁,云云。即便是有关专家也发出了意味深长的心理疏导建议:大学生恋爱还是要理性对待,心意的表达可以有很多方式,寄希望于投资金钱收获感情,不仅不能长久地维系爱情,而且会不断地加重自己的负担。
其实,“卖血为女友庆生”就一定与“虚荣”和“面子”等划上等号吗?实话实说,我看未必。必须要厘清,“卖血庆生”的做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视为是一种真情自然流露下的“激情表达”——深爱的女友生日到了,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在经济状况窘迫之下卖了一次血,这种做法当然并不可取,但也不见得就是为了“面上有光彩”。我想,这正是其女友无比感动的关键所在——早已知道男友家境贫寒,她之所以还要接受“卖血生日礼”,说明其看重的是这份真感情而绝非是一次生日礼物。
也许有人会说,表达情感不需要通过卖血的极端方式。话是没有什么错,不过,某种意义上讲,情感表达走极端这本身就折射着情感的真挚。古时候的琅琊人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是千古佳话,如果要一味“上纲上线”,似乎也可以说王祥这种行为很愚蠢很不值:冬天钓不到鱼,吃肉不行吗?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恋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是最合适的、最能引起双方心灵共鸣的,就是最佳的。包括彭女士在内的外界对此过度担忧,大抵就因为我们都是“山外人”,用世俗的评判标准把本来真挚的情感看得太世俗——而这,恰恰正是“女友”受感动、“女友母亲”心生反感、社会舆论强烈批评,反应各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值得反思。不知曾几何时,对于贫困大学生,社会上总是有一种无形且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只要贫困生略有“出格”之言行举止,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往“自卑”、“虚荣”等上靠。譬如前不久,重庆交通大学推出了一项“温暖套餐”,因为“固定窗口”忽视贫困生尊严而受到贫困生冷遇,就有不少人批评贫困生虚荣心太强,太敏感、太脆弱,将面子看得比肚子更重要。
肚子当然比面子重要,但不能说面子就不重要。当我们喋喋不休地指责贫困者“虚荣”或者是“自卑”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是否戴着偏见的世俗墨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