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13日讯 过去农民种粮靠天吃饭,要是赶上旱年,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部分超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对农民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益寿山、翠峰山、云峰山、双鸭山等十大山体在双鸭山市大力保护和植被下,不仅改善了面貌,同时也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2002年,我市开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如今,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该市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民生活富裕了。
家住岭东区长胜乡东兴村的崔金海是双鸭山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受益者。现在他家的六亩荒地不仅种上树了,而且每年还享受国家补助。无后顾之忧的他,如今又建起了温室大棚,不仅改善了生活,还增加了收入。不仅如此,农民退耕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输出等多种经营,真正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去“光腚村”、“光杆儿路”也得到了绿化美化。尤其是农村白色水泥路面、农民图书室、活动室、农民休闲健身广场的陆续修建,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近几年来,双鸭山市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市、县、乡各级政府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集贤县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建设绿色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在抓好全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两年时间,安邦沟6000亩荒山荒坡耕地全部实行了退耕还林,使安邦沟生态林工程建设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了、稳得住、保存活”的目标,成为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典范。宝清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在国家停止“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后,每年仍从财政拿出140余万元对退耕还林进行补助。其补助标准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相一致,解决了退耕还林户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截至2008年,该市四县四区及市直国有林场共完成退耕还林29.85万亩:其中耕地造林11.4万亩(享受国家粮补政策),荒山荒地造林12.95万亩(其中4.5万亩耕地造林只享受国家苗木费补助政策,不享受国家粮补政策,因此按荒山荒地造林计算),封山造林5.5万亩;造林当年平均成活率达92%以上,平均保存率达92%以上。通过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总量,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功能,从而使生态环境达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适宜居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特别是在恢复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双鸭山依煤而生,现在的双鸭山不仅能看到火车载着乌金流出,还可以看到处处生机盎然、绿树成阴、芳草菲菲。环城森林公园的建设、采石场的叫停、小开荒的退耕还林,使双鸭山逐步成为山中有城、城中有林、林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北方魅力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