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13日讯 在“黑龙江阳霖”,一粒粒黄豆“吃”下去,一桶桶晶莹剔透的精制油流出来;
在“龙谊麦业”,一包包小麦“吞”进去,一袋袋雪白的面粉“吐”出来;
在“北大荒牛业”,一头头黄牛送进去,一斤斤放心牛肉产品走进超市专柜;
在“北大荒鹅业”,一群群白鹅赶进去,一只只穿着漂亮外衣的鹅制品来到消费者餐桌;
在“玉生土特产”,一车车山野菜运进去,一箱箱包装精美的菜制品输到国内外市场……
矗立在三江大地平畴沃野间的一座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让人充分领略了双鸭山现代农业产业化所展示出的风采。
告别“原字号”,粮食“身价”增。每年收获季节,双鸭山市的广大农民都把自己土地里生产的大豆、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和家里养殖的牛、猪、羊、鹅等畜禽送到身边的一个个加工企业,转身就变成豆油、色拉油、面粉、挂面、饺子粉、大米、精制米、特贡米和肉制品等农副产品流通到市场…… “吃进吐出”中,实现了粮食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双鸭山市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千余万亩,农产品资源丰富。辖区拥有友谊、二九一、五九七等以原粮生产为主的8个国有农场,区域内粮食年产可达300多万吨,畜牧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
面对农民“粮袋子”满了、腰包却没有鼓起来的现实,如何把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获取更大利润?如何让农业生产实现双增?成为双鸭山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的工作重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立足农业做强工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成工业经济强势,进而变成跨越发展优势。近几年,依托地方粮食、畜产品的优势资源,双鸭山市在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大力气,通过引进龙头、整合龙头、改造龙头,扶优、扶强、扶壮农副产品加工及转化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从而使我市农产品加工年转化能力超过500万吨,成为三江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平台。
在农产品加工面前,资源从未像今天这么凸显优势。粮食加工产业、畜禽加工产业和土特产品加工产业等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主导产业集群,在双鸭山市乡村田野壮大兴起。
到2008年,全市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70个。阳霖大豆油、同鑫面粉跻身全省粮食产品十大品牌,集贤县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友谊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企业连农民,车间连田间,产品连市场。龙头企业带大带壮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转化的产业规模,大豆、水稻、甜菜、白瓜、蔬菜以及畜产品、东北黑蜂等产业链条呈现出勃勃生机。
龙头舞,产业兴,农民富。万集农贸、集贤商贸城、板子房西瓜、宝清毛葱等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年吞吐量近200万吨,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辐射带动了区域农垦和周边地区3.4万户农民的生产和销售。如今,双鸭山市有近百个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有些农副产品还走出国门,成了外国人的盘中餐。
龙头企业舞动了新农村建设,舞活了新农业魅力。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农业投资项目纷至沓来,“工厂农业”在我市可谓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农业劳动之余,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各个环节,庄稼汉不离乡、不离田当上了“农民工”。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在我市已粗具规模。
今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必保实现45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家,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350万亩、促进11万农户增收。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以上。
“到2010年,力争使全市规模以上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70户左右,形成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270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 :1。”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今后双鸭山市农产品加工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境界,将迎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快步迈进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