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赵本山《卖拐》在宣传"忽悠"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3-09 08:55:54
 在昨天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邢定钰批评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宣传“忽悠”,误导诚信教育。(3月5日《京华时报》)

  邢定钰说,“很多原本对的事情,现在都变味了。”他举例说,大学考试作弊,连成绩好的学生也参与。社会诚信意识下降与文化作品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卖拐”中忽悠人的变成了英雄,被忽悠的成为了傻瓜,难怪小朋友想当“大忽悠”。

  前一阶段,魏明伦批评小品《不差钱》差道德,于是展开了一场争论;现在邢委员指出小品《卖拐》误导诚信教育。说不定也会引起一场交锋。我觉得,人们关注文学艺术创作,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加强文艺批评,有利于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关于对《不差钱》的评说,我已发表《为小品“不差钱”说些公道话》的时评,这里不再赘述。只想就《卖拐》谈一些对文艺批评的看法。

  文艺批评应肩负起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弘扬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并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繁荣。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提倡诚信的文艺批评。

  小品《卖拐》,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它击中了时弊,具有强烈讽刺意味。虽不能说“忽悠”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流,但那种不诚不信的事却比比皆是。且不说社会上的一些骗子抓住干部的心理弱点,一“忽悠”就诈骗成功,也不说一些专家、教授论文造假,欺世盗名,单说生产经营中的合同欺诈、假冒伪劣等等,就令人触目惊心。小品《卖拐》无疑取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成功就在于活生生地告诫善良的人们,“忽悠”无处不在,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像范伟那样,动辄被“忽悠”者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卖拐》正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流价值,加之演员演艺水平的高超,才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应有的荣誉。

  邢定钰委员认为《卖拐》误导诚信教育是有“误”的。“误”就误在对小品的讽刺艺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卖拐》决不是要歌颂“大忽悠”,也不是要贬低被忽悠者,而旨在通过鲜明的形象对比,揭露和抨击“忽悠”对世人的危害,以唤起人们疗救“诚信”的注意。这正是这个小品的战斗力所在。“误”就误在夸大了作品的负面作用。其实,诚如鲁迅所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革命时代的文学》)退一步讲,即使《卖拐》有瑕疵,一根小小的拐杖,真能撂倒“诚信教育”?我看不见得。

  确实,社会诚信意识下降与文化作品的误导有很大关系。但那是一些违背主流民意和违背社会主体价值的作品,而《卖拐》绝对不属此列,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连《卖拐》这样具有批判力、震慑力,有一定警示作用的小品都不能演出,那么,艺术创作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必然会重蹈“三突出”的覆辙,小品之花必然会凋零枯萎。我看,为繁荣小品创作和繁荣文学艺术计,还是务请我们的批评家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好。倒洗澡水如果连孩子也一起倒掉,行吗?

  诚信的文艺批评,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不要脱离现实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态,又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必须贴切,这才较为确凿,才于作者有益。要不然,是很容易接近信口开河的。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