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流行文化”应怎样“流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3-05 09:34:31

当今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收视率、阅读率,许多媒体使尽浑身解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流行文化的热潮,对人受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的现实是,一些媒体掀起的流行文化,热度有余,深度不足,炒作过盛,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一是过于追求轰动效应而无序“跟风”。有的媒体不问合不合适,不重条件具不具备,不看观众需不需要,火什么弄什么,热什么搞什么:前几年流行“男女声”,各家媒体都选秀;后来热炒丁俊晖,“从早到晚台球声”;再后来,“刘飞人”走红,各级媒体都跨栏;春晚上“小沈阳”走红,与“转王”有关的新闻开始占据媒体大量版面;刘谦火起来了,全国上下“魔术渐欲迷人眼”,热闹非凡。

二是不顾社会影响而盲目炒作。为了吸引注意力,有的媒体打着“热点”追踪的幌子,对准名人,盯住隐私,紧抠细节,把庸俗当通俗,不脱俗反媚俗,把“二奶”、“暴力”等字眼当卖点,大肆炒作社会阴暗面。

三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滥用宣传资源。有些媒体滥用传媒的公信力,请“专家”、找“学者”、树权威,弄出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疗效、编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将广告做得“情深意重”,将产品炒得“如日中天”,但实际效果却与宣传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日复一日的过度宣传中,群众的辨别力提高了,法律意识提升了,这些虚假文化现象的市场越来越小。

由此可见,我们以市场化为主要运营模式的信息宣传工作,经济利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命脉,二者不可偏废。离开了市场,其无法生存,不顾社会责任,则失去了社会功能,人民群众自然会将之舍弃。最重要的就是,不管我们跟什么潮流、用什么方式、立足于何种基点打造流行文化,都必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引导发展中形成品牌、创造精品,全面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契合时代进步的核心需要。

一是要丰富流行文化的内涵。流行文化未必就完全是纯粹的通俗文化,流行文化也不一定就非得层层包装,相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许多群众看来,衡量流行文化好坏与否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实用:内容上实用,既能适合眼前需要,又能满足长远需求;形式上实用,既能满足知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求。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流行文化中所蕴涵的传统理念、现代元素、外来文化加以系统的加工、整理和升华,从表面引用向神形兼备转化,不断丰富流行文化的内涵,快节奏、高效率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比如,我们在对明星的宣传上,不是要告诉观众其有多风光、影响有多负面、生活有多高档,而要在高度曝光其舞台形象、星光效应、七彩光环时,深入挖掘其成功背后的艰辛、成绩的意义、现实的启示等,确实引导广大青少年透过现象看本质,消除负面影响,增进理性思维。

二是要转变流行文化传播的手段。在有的媒体看来,既然是流行文化,当然是思路越超前、手段越现代、方法越创新越能体现其时代特性。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群众都能有这种无差别的需要,因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社会经历、不同的地域特色等群众对流行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手段使用上,不能一味轰轰烈烈地强灌,而要注重春风化雨式的感染,不能一味注重标新立异,而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我们不能让他们仅从“快餐、可乐、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品牌服饰”等元素中去领略流行文化,而要在宣传中教给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积极进取的意志、立身做人的方法,使他们看发展看全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并充分兼顾其他年龄、不同地域群众的需要。

三是要规范流行文化的发展。文化从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必须科学统筹、严格规范。一方面,媒体要不断强化对流行文化的把关定向能力。流行文化瞬时而发、短期奏效,但是,对于其发展方向要有着清晰的界定,我们传播外来文化、充许个性化的表达,但不能冲击主流意识;允许追求经济效益,但不能影响经济发展,它为谁服务、向哪发展、如何管理,任何时候都必须明晰,而不能模糊,必须强化而不可削弱。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要不断促进对流行文化的法制约束。流行文化是前沿文化,但决不是无序文化。文化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文化影响是否中规中矩、人员队伍是否德才兼备,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打着公众媒体的旗号传播伪劣文化、提供虚假信息而欺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