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提出提案,建议全民发放消费券以拉动近期内需。2日,刘汉元再次表示,这是当下刺激消费最直接有效的办法(3月3日《成都商报》)。
刘汉元委员的这一建议,不过是给当前愈演愈烈的消费券热又加了一把火而已。这段时间,很多城市发放了名目众多的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定群体的欢迎,甚至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2月9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近期部分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举措作出表示,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放眼周边,发放“消费券”并非我们首创,目前在台湾地区及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经济波动时期,都使用过此种手段。而就实际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乃至更直接的旅游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经济到底有多大的拉动作用,还有待观察;社会各界一直担心的透支消费,也不是没有可能;经济学家樊纲等人“成本太高、效果有限”的质疑,也音犹在耳……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可以发消费券,但不能过分迷恋消费券。
而在当前,是有迷恋消费券迹象的。仔细聆听,不少人士只夸烧饼的正面而不提背面,甚至有地方高调称通过发放消费券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在拉动消费上已经不是“小学生”了。在这一情绪的感染下,再加上刘汉元委员的提案,很可能激起更大层面对消费券的追逐。而在追逐中,我们很有可能失去对拉动消费的原有理性认识,把拉动消费简单等同于发送消费券。
经济平衡增长,依赖于消费持续有效拉动。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姜增伟在肯定消费券意义的同时也指出,“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应该是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举措,同时也要保证建立覆盖面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在相关专家那里得到了共鸣。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就表示,“还是要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来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其实,这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兜里没钱腰杆不硬”,民众只有富起来消费能力才会高上去,这才是根本,这才会让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马车”跑得更快更稳。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送消费券就相当于体育比赛中服用兴奋剂,初试,可能会给人带来兴奋感,带动成绩的提高。然而,从长远看,一次次服用兴奋剂,却会损伤人的身体肌能,透支人的身体。同样,如果财力允许,一次两次试发消费券倒也可行,但次数多了,却可能让民众的消费能力严重透支。而且,由于受到消费券短期效益刺激,一些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满足于短期政绩的公权,更会把把注意力从“强基础”转向“抓表面”来,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延误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