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陈凯歌的《梅兰芳》在柏林电影节空手而归,西班牙与秘鲁合拍影片《伤心的奶水》获最高奖金熊奖,日本影片《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英雄》到《梅兰芳》,中国电影一再失利表明,没能国际获奖与缺少“人性”有很大关系。
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以来,中国电影日趋成熟,并逐渐得到西方肯定。近年来国内的大片票房超过国外大片,主要借助于商业炒作和明星加盟等手段。2001年,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个大奖。中国导演在李安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开始了奥斯卡等国际电影大奖冲击之路,但屡战屡败。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于是乎农村题材、传统文化、武侠故事成为中国电影试图国际获奖的不二法门,但并不总是有效,耽溺于此反而食古不化、创新手段缺乏。张艺谋的《英雄》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终无功而返。陈凯歌的《无极》更是早早铩羽而归,也让大家清醒地看到了国产电影与国际一流电影制作的距离。
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唯一的华语片《梅兰芳》也吸引大批媒体关注。但是露脸和获奖是两回事,许多外国人鼓掌只是好奇而已。由于《梅兰芳》被认为理解困难,恋情平淡无奇,表演艺术局限,手法僵硬创新少,最后被更注重挖掘人的伦理道德、表现手法新颖的柏林电影节淘汰。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影片中,华语电影连续两年集体沉没。小小奥斯卡,变得竟然比冲击奥运会还难。
有人认为,柏林电影节的秘鲁题材的电影《伤心的奶水》和奥斯卡的印度电影《贫民富翁》,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片,但都是挖掘人性深处、表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主题作品,尤其应和了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人呼唤纯洁心灵、纯朴人性、生命在于奋斗等的励志主题,而国内近几年的电影却很少有这样表现平凡普通人不平凡精神的作品。
32岁女导演克劳迪娅·略萨执导的《伤心的奶水》讲述了一名秘鲁少女试图走出多年前国内冲突遗留的阴影,努力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入殓师》讲述了一名负责将遗体装入棺木的“入殓师”的生活,用温馨、细腻的笔触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描绘了人生的冷暖、家庭的悲欢。这部影片几乎席卷了日本所有重要电影奖项,并在几乎没人看好的情况下,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最大的黑马。获奖理由是,人性的光辉符合东西价值观。
奥斯卡在电影界的地位虽然不像诺贝尔奖在科技界和文学界那样一枝独秀,但是无愧为世界电影界头号盛事。尽管国内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完全可以放松心态,淡看奥斯卡等国际电影奖,但是事实是没有哪个中国导演会放着国际大奖置之不理,名导更是热切期盼。大多中国电影能够获奖因人性光辉闪耀,而将中国影片比下去的外国影片获奖的确是人性勃发使然。当单纯的农村题材、传统文化、武侠故事不能为中国电影获奖加分之时,看来为了国际获奖,中国影片焏待转型,从形式题材到内容都需要着重人性的挖掘,这样获奖希望也许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