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没人能预想到它会创造超高票房记录,在对政治弊案忧心和经济大动荡的未知情况下,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不得不为影片为之欢欣。影片在台湾大卖,在票房记录和媒介推动的影响下,一时间各界好评如潮,主角范逸臣更是在影片大卖后兑现“裸泳”的誓言。而《海角七号》产生的这一系列文化现象,唱响了反映了本土草根民众生活电影的凯歌。
作为本土影片的复苏,影片在艺术和商业共赢才是最好的体现。近几年来,台湾电影一直在文艺与商业之外徘徊,电影之路异常艰难,文艺影片既没有继承延续,也没推陈出新。唯一在脑海中留有印象的影片也是由超高人气天王周杰伦领衔的《头文字D》和《不能说的秘密》,而人气聚集的不仅仅是歌迷粉丝与媒体力量,更为强大的是背后的财团与投资力量,这样的资源无疑对影片的商业化运做提供着强劲的力量,而影片本身的艺术魅力却无法在票房和人气中体现,只能算做缺失的文化。大牌的优势只是个别现象,而非普遍规律,有人说在台湾拍电影就像赌博,有几分胜算不可预知,可想而知,新晋影人的压力和环境又如何。
商业性的强势,削弱了影片的文艺色彩,而缺少文艺内核的商业电影又能俘获多少影迷的心?文艺无法体现,商业又该如何运做?在这样的两难下即使踏着老前辈侯孝贤、杨德昌的老路趟过去又如何,依然脱离不了小众化的沉闷之风,又能以何攻破商业化的大营,取得叫座又叫好的成绩。《海角七号》的超高的票房和好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反映本土草根民众生活为基础,穿插这两段隔世之恋,很好地把台湾本土情怀巧妙地融入进去,一方面慰籍了观情感和诉求,另一方面也宽厚地面对历史与现实。
影片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媒体,更刺激了影人,《海角七号》的票房成功无疑刺激了其“申奥”的野心,本片已于8月底申请递交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比起《好奇害死猫》这样的“申奥”完全可以理解,虽然是同样是作为一个宣传推广的噱头,《海角七号》明显具有更强的实力,这样的噱头也算实质名归。不过就类型片而言,笔者对此也深有顾虑,本片反映的本土文化在全球文化价值下的地位是一个局限,能否得到奥斯卡认同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而作为台湾电影发展的新里程碑,个人还是倒是比较赞成。
本土意识形态的回归,价值的体现是本片的一大亮点。郁郁不得志的他们返回本土,从城市回归农村,思想上的落差让他们焦躁庸懒,而心理的不认同更加剧内心的苦痛挣扎与冲动。影片避免了大多场景中的电子花车和摈榔妹,用乡土文化来讲故事,这样的设置让人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碰撞更好地交融在一起,这样的融合表达了两代人的思想,新与旧的对比在回归中达到统一。两代恋人的感情也在不断发展中升华,一封发不出去的情书把前世的感情融化消弭,真挚的感情也点化了后世的感悟。
失意人群集合体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老中青三代人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空前统一。过气的女模特友子、失意男歌手阿嘉、交警劳马父子、暗恋老板娘的鼓手水蛙、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老邮差茂伯、被上帝赶出教堂的小钢琴手大大,这样的组合既是一个社会体又是一个社会层。在地方力量代表的强力要求下组建成乐队,一方面为了让儿子阿嘉重新拾起音乐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坚持。
本土文化回暖,冷静的反思促进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影片中对历史和本土文化进行了大幅的描写和反思,前世对日据的反思由日籍教师的情书带出,后世对本土社会文化的反思则由代表托出。影片从探讨历史悲剧、城乡差异、小人物的寻梦之旅开始用爱情和音乐形式包装,将草根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两条爱情线在扩大影片历史、文化承载的同时,很好地把小人物群体以及生活环境加入,在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同时解决了三代人思想行为上的冲突,很好地把他们融合到当地文化和社会当中,鼓舞和支持民众对本土文化的信心。
影片故事还不算太坏,唯一遗憾就是特技比较失败,码头的布景和特技在技术层面上是影片本身的硬伤,而友子和阿嘉硬生生的爱情缺少铺垫,影片中的表现可以看做是由“一夜情”延伸出来的由性而爱的代表体,前段表演比较生硬,后面则渐进佳境。
也许我们无法理解影片带给台湾民众的的本土认同观和价值,也无法理解他们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交织下的情感宣泄,但作为一部反映草根阶层生活的台湾电影,这样的电影值得关注,让我们可以很好地从不同方位视角来看社会,看宝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