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项重点工程”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中共双鸭山市委员会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
(2009年2月12日)
双鸭山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44%的行政村没有活动场所,有6万多户泥草房,大部分村屯没有硬化通村公路。为解决这些问题,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大力实施了以村级活动室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和泥草房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程”,切实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力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2008年,“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程均超额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线整体推进,获得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称号。全市粮食产量实现34.8亿斤,同比增长28.6%;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58.8亿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8元,增长25.7%。
第一,抓好规划建设,强力推进“三项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实施,努力把“三项重点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样板工程。一是坚持统筹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交通沿线后纵深发展、先城郊后边远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三项工程总体方案与规划。村级活动室一年要新完成182个行政村活动室建设,使全市行政村活动室拥有率达到100%。公路建设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305个行政村、1302.9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公路村村通。泥草房改造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60504户,使所有农户都住上较高标准住宅。在去年试点村泥草房改造过程中,我们根据村屯经济基础、农民意愿、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适合整村改造的就整村推进,适合异地搬迁的异地搬迁,适合建集资楼的建集资楼,适合分步改造的就分步改造,使我市的泥草房改造基本做到了新住房、新能源、新环境,2008年完成了1.5万余户的改造任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按照30年不落后的建设标准打造三项工程,所有通村硬化路面宽度都在3.5米以上,有需要、有条件的达到6米;新建的182个村级活动室都在12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400平方米,全部配套建设了文化休闲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和运动场。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建立了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实行了质量管理新体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及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积极推行集约建设和环保建设,宝清县的村级活动室建设全部采用稻草板材,在宝山区新村规划建设了统建楼房。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充分发挥29个市级试点村和4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以点带面、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泥草房改造上,我们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既选择条件好的村走联居建设的新路子,也选择条件差的村开展廉居实用房或公建民住小户型连体房试点,在政策扶持上给予适当倾斜。4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三年来共争取专项资金2127万元,全部完成了基础建设任务,实现了率先完成泥草房改造、率先发挥村级活动室综合作用、率先实现村容整洁。
第二,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三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我市“三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近60亿元,其中通村公路建设和泥草房改造分别需要资金30余亿元、28亿多元,资金不足是制约三项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对此,我们积极开拓思路,千方百计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财政投一块。我市采取各级财政全额投入的办法,出资1697万元完成了182个行政村活动室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泥草房改造资金、5000万元通村公路援助资金对各县区进行奖励和扶持。对农村特困群体,实行民政救济救助、低保危房改造、残疾人建房补贴资金“捆绑”扶持,确保泥草房改造顺利推进。各县区也都设立了专项资金,宝山区对每个泥草房改造农户补助2万元,宝清县补助1万元并积极为农户协调1.5-2万元的3年贴息贷款,尖山区为泥草房改造农户上门服务并奖励1万元。二是向上争一块。抢抓扩大内需的政策性机遇,积极争取通村公路国家资金支持。2008年我市共争取国投资金1亿多元,完成了113项667.5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比计划多完成50多公里。三是银行贷一块。动员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通村公路建设和泥草房改造,农发行、建行、信用合作社等都出台了信贷支持方案,实行贷款倾斜政策,采取由参与泥草房改造的建筑企业向银行统一承贷,再由企业与进行泥草房改造的村委会签订还贷协议,村委会再逐户与建房农民签订还贷协议的办法,有效化解了由银行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所带来的信贷风险,拓宽了筹资渠道。四是部门帮一块。在村级活动室建设上,市县乡三级各部门、各单位与各村结成帮建对子,强力推进。在泥草房改造上,积极发动共建单位帮扶农户,给予每户2000元的资金支持。五是农户筹一块。积极引导农户转变消费观念,发动农户自筹部分资金改造泥草房。2008年全市15741户农户平均每户筹集资金3万元,总计近5亿元,完成改造面积126.9万平方米。
第三,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推进“三项重点工程”的强大合力。“三项重点工程”涉及广、投入多、难度大,必须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市级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几个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三项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村级活动室建设办公室、通村公路推进办公室和泥草房改造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统一指挥,强力推进。各县区、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工程实施。二是强化县区级责任。把“三项重点工程”纳入到了县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年终考评、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对三项工程进行了责任分工,落实了牵头部门。实施一把手工程,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区政府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乡镇、村屯、农户,真正做到活动室建设责任到人,通村公路任务到村,泥草房改造具体到户。三是强化对基层工作督查。实行了市委常委包县区、市县(区)领导直接包村制度,靠前指挥,及时解决实际困难。采取拉练检查、专项督察和跟踪问效等方式,对三项工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全市共组织三项工程市级拉练检查2次、县(区)级拉练检查8次,单项拉练检查20多次,市纪检委还组织开展了效能监督,推动了三项工程的落实。四是强化全社会总动员。通过召开全市农村工作、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会议,开展院县共建、“改善民生”系列研讨活动等措施,使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建设“三项重点工程”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建设“三项重点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相关扶持政策和外地成功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农村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多次对我市“三项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项重点工程”建设,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畅通路,住上了宽敞房,有了自己的标准活动场所,这是对农村民生的最大关注,对城乡统筹的最好诠释,对城市转型的最有力推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今后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规划构想和发展措施,每年都要突出抓三项新农村重点建设工程,完成一项,补充一项,确保年年都有新进展,年年都有新收获,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我市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