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从老毕换发型说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2-16 08:24:16
 看央视元宵晚会,毕福剑顶着小沈阳的发型一出场,吓了我一大跳。作为一个调剂口味的噱头,它的目的或许已经实现了,它给观众带来了惊奇和快乐。但我也因此想起一些与此有关或无关的问题。

  己丑春晚捧红了一个小沈阳。于是,各家电视媒体蜂拥而上,唯小沈阳马首是瞻。近来,我们在多家电视台的晚会或综艺节目中都能看到那个扭扭捏捏的身影,说明小沈阳真已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收视“猛药”。君不见,老毕也要取“发”于小沈阳,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吗?却也有人担心,小沈阳很快就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的。我想,这样的担心或许并非多事或多虑。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应该早就见怪不怪了。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进了以大工业方式生产文化消费产品的时代,复制、拷贝成为其固有的特征,也成为人们的托词和借口,以此来安抚自己身心的懒惰、想像力的枯竭以及对新人的苛求和短视,以求得一点心安理得。小沈阳的出场不就费尽了周折吗?而他的出场恰恰又遮蔽了更多的“小沈阳”的身影。我们看赵本山看了二十年,看来了一个小沈阳;难道让我们再看小沈阳二十年,才能等到“小小沈阳”的出场吗?真是太难为我们这些观众了。

  这当然不是小题大做。这种复制、模仿的生产方式,不仅重复制造出大量的、似曾相识的产品,也培养了一种投机取巧、避重就轻、惟利是图的恶劣心态。那里办了个“欢乐总动员”,这里就开一家“快乐大本营”;刚冒出个“中里巴人”、“当年明月”,很快就有各种“巴人”和“明月”相继登场,安营扎寨。电视剧发展类型剧是件好事,但模仿、复制之风很快会使某一类型剧变得面目可憎。经常看电视剧的人会发现,这个剧与那个剧之间,总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细节、情节、人物和台词。相互模仿和抄袭已经成了类型剧生产中久治不愈的痼疾。

  文化要发展,要长久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还是要提倡创造,提倡发现更多的新人,提倡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鲜活的养料,这样才能使文化保持一种新鲜的活力。京郊有俗语曰:“傻子过年,看隔壁的。”现在,谁愿意做傻子呢?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