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美食 > 饮食文化 正文
在美食中体味浪漫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2-13 09:45:43

 

    再过两天就是一个浪漫的日子,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爱河中徜徉的人,会把甜蜜写进诗句,会把痛苦融入歌声,会把忠贞化作舞蹈,会把哀怨绘成丹青。

    中国是美食的国度,寓爱于食,是美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表现。品味着一道道美食,也感受着一段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在美食中体味浪漫

在美食中体味浪漫

在美食中体味浪漫

 

    ■过桥米线

    米线是南方各省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是云南一种很有名的地方小吃。

    传说,有一个穷书生,家里非常穷,没有地方读书,便在村外三里之遥的一个凉亭里读书。他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去给他送饭。但令她发愁的是,每次送饭走到凉亭时饭菜已经凉了。后来,她终于想了一个做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上一层热汤油,这层热油可以保护饭菜的温度,这样饭菜就不会凉了。因为妻子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个小桥,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浇了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蟠龙黄鱼

    据说,此菜创于后汉时期,源于周瑜的美人计。

    东吴都督周瑜为了杀掉刘备,吞并西蜀,想美人计骗刘备前来相亲,以便伺机将他杀害。然而,甘露寺相亲,孙权的母亲对刘备很是中意,便将女儿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但由于周瑜派了重兵守护,刘备难以逃离东吴,终日忧心忡忡。孙尚香恐夫君焦急上火,便以她高超的烹调手艺做了几道菜肴,献给刘备,其中一道美味就是“蟠龙黄鱼”。孙尚香在菜中加入了枸杞等药物,寓意“苟寄”之意,暗示刘备,东吴虽非久恋之地,但为国为妻权且屈辱在此,日后再想办法离去,以此安慰刘备。

    ■湘妃鸡

    “湘妃鸡”是百姓们为纪念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而烹制的佳肴。

    相传虞舜南巡时,死于苍梧,后葬于九疑山。此时,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正在湘江、洞庭湖一带颠簸辗转,寻找丈夫。得悉虞舜已死,她们望南痛哭,最后投水殉情。百姓们崇敬她们的高尚情怀,把她们敬为神灵,并编成乐歌祭祀她们。我们今天仍能从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看到这种乐歌的痕迹。“湘妃鸡”正是这一传说祭品中演化出来的菜品。湘妃鸡中所用的香料很多是湘君、湘夫人所喜爱的,如白芷、肉桂、紫贝、花椒等。后经湖南厨师在烹制中反复实践,制成风味独特、香酥透骨、鲜嫩可口、回味无穷的佳肴,并冠以“湘妃鸡”的美名。

    ■红梅珠香

    “红梅珠香”是一道仿膳美味,口味鲜香,清爽适口。

    相传,清雍正皇帝胤禛年轻时喜武,结交了江湖上许多侠客义士。一年夏天,他乔装改扮出外游玩,行至江淮一个名叫“半凤坡”的小山村时突遇山洪,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幸好被船主冯家父女救起。或许是受了惊吓,胤禛一病不起,幸得美丽的渔家女冯艳珠的日夜照料才转危为安。但冯老汉因在洪水中救胤禛时受了风寒也重病不起,临终时他将女儿艳珠托付给胤禛。在冯老汉的灵位前,他俩拜堂成亲。

 

    待洪水退尽,胤禛急于回京。临别时,胤禛告诉妻子待探视双亲后便来小山村接她。艳珠告诉胤禛自己已怀有身孕,让胤禛给孩子取个名字。胤禛想了想说:“生男叫红梅,生女叫珠香!”后来,艳珠生下一对龙凤胎,便按胤禛的嘱咐给两个孩子起了名。

    没想到,六年过去了,胤禛音讯皆无,艳珠只得带着孩子赴京寻夫。这时的胤禛已继位当了皇帝,即雍正。艳珠在京城四处打听。他们投宿的客栈的老板,有一个在宫里当御厨的老友。一日,这位老友到客栈和老板闲聊,闻知艳珠母子要找一个叫胤禛的人,赶紧找到艳珠,见艳珠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便决定冒死帮她面呈皇上。次日,这位御厨在雍正的御膳里特意加了两道新菜,并让太监将菜放在贴近雍正的面前。雍正吃后,赞不绝口,问是什么菜。小太监大声说:“一名红梅,一名珠香。”雍正听了菜名觉得既耳熟又新奇,即传御厨见驾受赏。御厨见机会已到,让雍正屏退左右,将这两道菜的原委向雍正一一道来。雍正重赏了御厨,下旨将艳珠母子接进宫来。后来御厨将两道菜合并为一道菜,菜名就叫“红梅珠香”,一直作为宫廷佳肴流传至今。

    艳珠由于出身低贱,在冷宫中过着凄清的生活。后人说,艳珠出生在“半凤坡”只算得半只凤凰,而流传下来的名菜“红梅珠香”却使后人想起她的不幸遭遇。

    ■和合包

    相传很久以前,福建诏安有一个厨师陈山经常外出当厨,此人生性多疑,一天,陈山回家路上看到妻子沈氏正对一青年公子连连施礼,便怀疑妻子行为不端,回到家中不听妻子辩解就把她休了。

    沈氏发誓再不回陈家,除非房前的荷叶长得比墙高。在休妻的第二天,陈山才得知沈氏在担水时,不慎将水桶掉进河里,是那位青年公子跳入水中捞起了桶。沈氏见他浑身湿透十分不安,便连连施礼道谢。陈山后悔不已,但又不敢上门要求复婚,最后想了一个办法。他厨艺高超,做了一种点心,用荷叶包上,夜里偷偷放在沈氏的窗台上。沈氏第二天推开窗户,看到一个荷叶包,里面是面皮夹着的冬瓜糖、芝麻和肉丁。沈氏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这是陈山的和(荷)合(叶)之意,但又恐其意不决,就故意把点心留下,将荷叶丢入屋旁的翠竹丛中。就这样,陈山天天夜里做好荷叶包放到沈氏的窗台上,沈氏也是天天早晨留下点心,把荷叶丢入翠竹丛。转眼三年过去了,翠竹丛中的荷叶已高出墙头,沈氏的父母也劝女儿与陈山和好,小两口终于破镜重圆。

    不久,有人请陈山做婚宴,陈山就做了荷叶包,赢得满堂喝彩。众人问这是什么点心?陈山想了想说:“这是和合包!”

 

    ■枫桥白汤面

    一过立夏,苏州城里的很多面店都会挂出供应“白汤面”的牌子。

    据说清朝时,安徽凤阳闹灾荒,有个叫张三的青年带着妻子孩子逃荒来到苏州,在枫桥附近摆了个小面摊,专卖“阳春面”,生意倒也兴隆。过了两年,夫妻俩盖起了一间瓦房,卖起了“花色面”,其中尤以浓油赤酱的“红烧肉面”最受欢迎。一天,店内的酱油用完了,妻子让张三去买酱油,顺便给孩子买两块“猪油糕”。当张三来到城隍庙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号啕大哭,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边哭边用头去撞庙前的石牌坊。原来,这男子路经赌摊,经不起诱惑,将买米的钱输了个精光,因而悔恨交加,想一死了之。张三得知,就将身上的钱全给了他,两手空空地回了家。妻子得知详情,颇能体谅。但想到明天的红烧肉面没有酱油,不免又叹起气来。想了很久,妻子突然拍手笑道:“有办法了!明天我们用原汁汤下面,再放上白切肉、葱花、姜末,做一种白烧面,又爽口,又不腻。”张三听了,连声叫好。     

    ■洪洞苏三鱼

    《玉堂春》是京剧名剧。“苏三鱼”是山西洪洞县“古槐饭店”以明代北京名妓玉堂春(苏三)冤案背景烹制的一道美味佳肴。

    相传,在明正德年间,从小被人贩子卖入北京妓院的苏三结识了老实忠厚的王金龙,两人私订终身。王金龙应试走后,妓院老鸨将苏三卖给山西洪洞县的一个客商做妾,后遭客商的大老婆陷害,含冤入狱,坐牢待毙。这时做了八抚巡按的王金龙在太原巡视督察时发现了苏三的案卷,立刻派人到洪洞县提苏三到省城复查,押解途中在洪洞县城外的“路边小饭店”受到主人的款待。后来,苏三的冤案平反,和王金龙结为鸳鸯,为感谢店主,苏三派人给小饭店送去白银300两,从此“路边小饭店”生意日益红火起来,小饭店开成了大饭庄,到了清代咸丰年间,饭庄里一个叫王兴的厨师看了戏剧《玉堂春》的演出,便根据苏三脖子上戴的鱼形枷锁,创制了一道美味可口的鱼肴——“苏三鱼”。王兴师傅去世后,其子王三继承父业,以名菜名肴吸引来往客商和游览者、寻宗认祖的旅行者,这样“苏三鱼”也就自然成为游客的必食食品。最后,这道鱼传给了“古槐饭店”一位姓靳的厨师。1984年11月,靳师傅就是以这道“苏三鱼”获得了山西省第二届烹饪大赛的优胜奖。

    第二天,别有风味的白汤面上市了,大受顾客欢迎。但他们哪里知道,这白汤面是张三夫妻俩想出的应急办法啊!

    ■豆腐

    相传,古时候人们只会把豆子磨成豆浆喝。当时,有一家三口人,小夫妻俩恩恩爱爱侍奉着母亲。可这位婆婆在吃穿上总是卡着媳妇,连碗豆浆也不让喝。一天,婆婆要去走亲戚,说要两三天才能回来。

 

    婆婆走后,媳妇便动手磨豆子煮豆浆,豆浆开锅了,正要拿碗舀的时候,院里传来了走动声。她怕是婆婆回来见了生气,便赶紧端起锅把豆浆倒在了灶边的坛子里,盖上坛盖。待出外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她的心才放下,便笑嘻嘻地拉着丈夫去喝豆浆。谁知打开坛盖一看,豆浆却变成了雪白的固体。丈夫看着说:“你别逗我了,这怎么是豆浆呢?”

    原来,这坛子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汤底,豆浆倒进去便变成了固体。小夫妻俩一尝,质嫩味美。这种食品该起个什么名字呢?俩人一商量,就管它叫“逗夫”吧。后来,因为“豆腐”是豆子做的,人们干脆称逗夫为“豆腐”了。

    ■豆花

    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穷小伙爱上了一位富家妹子,但苦于无钱拿出小姐父亲所要的彩札,整日愁眉苦脸。一位仙女给了穷小伙一些黄豆种,并教会他种植方法和做豆花的技巧。从此,穷小伙便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豆花王”,得到了小姐父亲的赏识,终与富小姐结为百年之好。结婚时,他们就用吃豆花来感谢仙女的相助。

    ■山东煎饼

    煎饼产自山东,是一种圆形的极薄的饼食。食用时卷以大葱、黄酱或各类菜肴。

    民间传说这种山东煎饼为沂蒙山下黄妹子所制造。黄妹子心灵手巧,和一个叫梁马的穷小子定了亲。黄妹子有个继母,贪财心切,背地里收了一个富贵人家的许多财礼,便想拆散黄妹子与梁马的婚事。这天,继母把未过门的女婿梁马接到家里,说是让他在这里读书,以便考取功名,还给梁马收拾了一个房间,作为书房,假心假意地问他还需要什么。梁马说:“什么也不需要,只要纸和笔。”黄母暗自高兴:你什么也不要,那就是连饭也不要了,我叫人只给你送纸笔,不给送饭,把你饿死,黄妹子就可以嫁给有钱人了。就这样,一连几天都不给送饭,为了保险,门口还叫人看着。

    很快这事叫黄妹子知道了,她便想出一个好主意,用稗子米磨成稠浆,摊成像纸一样薄的煎饼给梁马送去。到门前,有人拦住她,说是“夫人有令,只许送纸笔”。黄妹子说:“我正是送纸来了。”打开一看,果然是一叠薄纸,便让她送进去了。黄妹子见到梁马就让他赶快把纸吃掉,梁马正饿得头晕眼花,拿起纸来一闻,一股饼的香气,便吃起来。黄妹子天天送,梁马有了吃的便可以安心读书了。

    后来,黄妹子觉得,老吃煎饼,没有菜也不行啊,便又想出主意,把大葱剥净,剪了叶,切了根,捆成一扎后就很像一束笔。看守的人一看是笔,也就放行了。就这样,梁马每天吃煎饼卷大葱,不但没有死,反而更加健壮。过了十几天,黄母心想梁马差不多该饿死了。可进门后一看,梁马正在把“笔”卷进“纸”里大嚼大咬,便奇怪地问:“你吃什么呢?”梁马也想气气她,就说:“我吃的是纸和笔,是一位仙师教我的点石成金法。”黄母一听,他有点石成金法,那富贵就不成问题了,于是把他奉为上帝,好吃好喝好招待,不出两年,梁马考取状元,便与黄妹子成了亲。

    从此以后,山东便留下了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但因为有这个传说,山东很多地方有个习俗:岳母在招待女婿时,是不会做煎饼的。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