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高校教师月入1700 教育企业化侮辱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2-13 08:59:50
    读过两所高校,服务过两家银行,三年前再入高校,做了个布衣教员。年来耳濡目染,有些感触越来越深,有些话不得不说。

  如今的高等教育,频遭诟病,甚至有学者抛出了“推倒重来”论,我相信那是爱之切的悲壮呐喊。从高校的大跃进开始,也就是扩招,就有个提法叫做“教育产业化”,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后来有愤青修正为“教育企业化”。今天我看,这些话是一种隐形的侮辱,但不是侮辱了高等教育,而是侮辱了企业。

  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满足许多部门颁发的标准,真真假假也要贴一个QS的标识,或糊弄个免检什么的,讲究点的,还要到洋人那里,弄个ISO。当然,这点高校也有,就是985、211,一本二本,示范高职什么的。要注意,企业的标准颁发机构是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当然第三方也可能被事主收买,但毕竟是要冒着法律风险的,像华尔街的3A批发商,最终遗臭万年。而给教育贴标签、标价格的却是教育主管部门,长子、次子、侄子、孙子、养子,都是孩子,都要混口饭吃,那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吧,坏是肯定没有的,充其量只会偶尔警告一下陪练——民营高校。

  但企业最关键的一点——问责制度——高校却没有,你买了不合格的产品,可以投诉、起诉,社会制度要替你找厂家讨一个说法,或修复、或退货、或赔偿,严重一点激起众怒的,像冠生园和三鹿,还有灭顶之灾。但社会却没有对高等教育的问责制度,不会有哪个单位因为招了某个毕业生是注水肉,去问责他念书的高校,别人会说他不但眼睛瞎了,而且脑子也坏了。高校也是有理由的:他在校期间不用功!对自己要求不严!南橘北枳人总是变化的云云!

  那高校为啥还乱发毕业证,普惠众生呢?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级都要淘汰一部分学生,为什么到了大学就全是精英了,大学公布过他们的淘汰率吗?这种上了大学就“松口气”的传统也的确让我们的教育“松了气”。从“严进宽出”到“宽进宽出”;从大同小异的校训,到毫无特色的校风;从趋炎附势的人格,到风格各异的大楼,这已经昭示,我们学到了Academy不拘一格的外表,却远未触及其严谨、自由、责任的内核。

  学生考试作弊论文造价,发个毕业证也就罢了,更有甚者,学校为协助学生就业,一方面毕业时大赦天下,将污点删除,一方面批发奖学金、优秀学干等证书。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学校奖学金50元,人人有,证书泛滥,主要是有证好找工作。岂不知人人有证时,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再无精英,这也从一个方面佐证了就业难吧。高校如此,和劣质企业往三无产品上贴QS,败德企业往食品里面灌三聚氰胺有什么区别?出了人才是学校的培养,出了败类却是个案,这样的生意自然好做。说到这里,各位看看,教育企业化到底谁侮辱了谁?

  高校喜欢一俊遮百丑,动辄搞个三十五十年的校庆,请个三百五百高官巨贾粉饰一下门面。殊不知统计学中极值和方差的概念,这只是个障眼法,那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分母,才是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这也是我们具有“大师情结”、“诺贝尔情结”的原因,就像穷人希望有两件像样的衣裳,出门喝茶的时候装装门面。国外有些理论就直白得多,尤其那个木桶定律,水的多少是由最短板决定的。其实中国风水也说过,孤峰独秀,煞莫大焉。就是回过头看看中华文明灿烂的时候,大师辈出的时代总是教育发达,书院众多,准大师更是多如牛毛。再类比一下巴西的足球和中国的乒乓,也许我们才能在大师的产生问题上退退烧,回归理性。

  上面说的是一叶障目的障眼法,下面是以点代面的教育法。

  古时候的教育,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如果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则不能出师,品行不端或有缘无份的,还要像武侠小说里的那样,被清理门户,或者像菩提祖师说那猴子“以后不许你说我是你的师傅”。这也就是上面说的责任,或怕被问责的自我净化。

  现在的大学,还能找到这样的教与学吗,专业细细划分,课程超细划分,教师变成了用斯密第一定律分工的一段机械臂,每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程序,以点代面,没有人对最终产品负责。大学就像座庙,因为信仰文凭,所以众生都要进去镀镀金,念念经。教师就是值日僧,甭管谁来,也不管啥目的,就日复一日念那两句经。

  可能要问,老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咋只会念两句经呢?这就要看看我们的教师管理制度了。我国高校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堪称世界之最,但绝大部分是职称考评体系之下的自娱自乐、自欺欺人之作。从往酒里慢慢兑水,到往水里徐徐兑酒,再到换成酒精往水里兑,总之,这瓶酒的味道,绝对是中国特色。而且,一旦职称和学术头衔拿到,假酒也都懒得造了。作坊里的人都知道,官家当然更晓得,如此文字空转,南郭遍地,学术歌舞升平。皇帝的新装不但要赞许,最好自个儿也织个半透明的套上或干脆脱了去,表表忠心。

  到此,念经的问题也就解答了:教师的待遇和教书是不挂钩的,教师的目标和教书也很难拟合。高校重视“有痕迹”的科研和论文,至于流水的兵和观光的香客,因为没有问责与合同压力,可以放宽,随他们“不带走一片云彩”。叶圣陶先生说过“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老人家殊不知,人被草草加工时,还不如工业原料。

  我的朋友,211院校的教师,博士,每月的全部收入只有1700元。看见报纸上喊话:吸引最优秀的人到教育队伍中去。他说拿什么吸引?磁场的强度怎么样?我看1700元只能产生离心力,留下来恐怕要自废武功。校长官员化、校园机关化、教师工具化的现状下,高校教师既没有收入、又没有权利地位,所以就会有人偏离操守、不甘寂寞,所以不免产生交易行为。所以,为企业、行业鼓噪者有之,批发学位者有之,学位换课题者有之。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本人驽钝,无力把教育简化在授课的工作中,使学生养成上述良好的习惯,因此,叶老简单的要求我都不能做到。这就是我不允许学生毕业后称呼我老师的原因,只能说“某某老师教过我的某某课”。

  从上面教与学两个方面看,高等教育不但侮辱了学生,也侮辱了教师。

  刚才说到民营高校,其实民营高校乖巧得很,一直在闷声大发财的同时,保持着标签的升级,不少教育机构都是其股东的现金牛,甚至为房地产兄弟公司供血。教育主管部门又是掩耳盗铃,因为教育是公益事业,是不赚钱不纳税的。这多新鲜哪,咱这个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哪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菩萨?而且办学做好事,还要申请审批才行?公益事业多了去了,但凡不收费的,我看没几个去申请的。问题来了,民营高校没用国家一枪一弹,自建校舍,还招聘了教师和教工,扩大了就业,国有高校的钱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暂且不提,待下回分说。这里要多说几句民营高校,一些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在民营高校撑起了一片希望,管理还是很规范的,但其草根性决定了它的商人本质,暂时还承担不起高等教育的重任。

  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了海尔、联想、华为、比亚迪等等一批优秀企业,在鲶鱼效应下,国有企业也开始有了活力,并最终提高了效率。事实证明,产权制度、市场规则是不会搞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相反,却极大地发展了我们的生产力。

  高等教育呢?是不是也可以效仿?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体制的进步,甚至落后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不但没有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在扩大生产线生产低劣甚至添加三聚氰胺的产品!

  有人说高校不能放,一放就乱。这是僵化的观点。这个链条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教育环境;而教育通过人的思想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层面。让思想解放,让几个联办、民办大学发出不同的声音,形成对国有高校的竞争、相互促进不是更好吗?理越辩越明,怕什么呢?如果还担心意识形态,如果还担心思想政治路线,那只能说明一些人还不自信。2007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的显著进步、国防实力的大幅提升、人民福利的稳步增进,已经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何惑之有?何惧之有?

  温总理在2009年1月4日曾发表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讲话,他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企业家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投资教育。如果再死死抱住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不改革,我觉得这样的高等教育不但侮辱了大学的称号,更是侮辱了政府的智慧和决策,侮辱了某个阶段的历史。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