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正是居民消费的旺季,然而,在一些公众消费场合某些商品价格就高得离谱,让不少普通百姓望而却步,扫了节日消费的兴致。
报载,在北京某庙会上,小吃价格翻着跟头上涨.羊肉串20元一支,茶汤10元钱一碗,棉花糖5元钱一团。平民的食品借机卖出贵族的价格,商家还美其名曰"拉动消费",这着实有点荒唐。
涨价真能拉动消费吗?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我国的电影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个别人的走红,少数大片的火爆,却难掩整体上萧条的事实。电影票的价格,在大城市近百元,在中小城市一般也都是二三十元。照此价格,即使一部电影的票房过亿,其观众也不足国人的百分之一。高昂的价格,使多年来未进过电影院的人不在少数,从而直接影响到到电影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难怪新当选的中国影协副主席成龙一再大声疾呼电影票价要下降,“农村观众电影票先定为1角钱最好,小县城1至2元,中等城市5元,大城市最多50元,只有让观众真正看得起电影,中国电影才有希望!”
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们提出的实现扩大内需保增长目标,更加凸显了拉动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实,从家电下乡到南方不少城市发放消费券和旅游券的积极消费效果,再反观各地楼市因价格虚高而陷入僵局的窘境,从博物馆降价带来全民叫好之声,到前门“铛铛车”的高昂票价所引发的社会各界质疑……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拉动消费,必须建立在适应消费者消费能力,满足消费者合理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否则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导致唯利是图。即使一时得利,赚得盆平钵满,然而从长久和总体看,则会因其发展畸形,而后继乏力,寅吃卯粮、虚假繁荣,得不偿失。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当前国内国际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服务提供者,我们的媒体,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因为只有以此做为拉动内需,拉动消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提供真正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服务,才能拉动真正健康的消费,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消费,才会尽快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