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记者从北京石景山检察院获悉,明代太监景聪之墓被盗,涉案的李某等4人将于近日受审。这是继2000年老山汉墓被盗后,八年来发生的第一起盗墓案。盗墓贼的盗墓伎俩竟然是模仿了流行小说《鬼吹灯》。(2月3日《北京晨报》)
我估计这起案件很有可能会让《鬼吹灯》系列进入“第二个春天”,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更多古墓未来的命运。我想,以前主流思想对《鬼吹灯》的不屑一顾很明显是不合适的,甚至犯了极大的错误,《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其实“大有学问”,而我们应该开始正视《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的学问了。
与上世纪80年代有孩子模仿电视剧《八仙过海》中的“蓝采和跳河成仙”不同、与上世纪80年代有些人模仿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修炼绝世武功也不同,如今的人们已经脱离了上世纪的盲目甚至愚昧,他们开始关注流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性元素。而我们的监管部门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更没有懂得如何吸收借鉴民间的“非物质财富遗产”,所以对《鬼吹灯》类流行文学的流行显得有些反应迟钝甚至没有反应。殊不知《鬼吹灯》系列作品描述的一些知识和盗墓技巧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专业人士的能力水平,尽管里面掺杂了大量的迷信和荒诞的东西。
当民间开始讨论“天下霸唱”是否为《鬼吹灯》系列的真正原创时,考古部门和学术界就应该关注这个只有29岁的作者和他的作品,难道考古部门当时真的相信了天下霸唱“故事全是编的,本人没盗过墓,连十三陵都没参观过”的说法吗?可如今的事实却证明《鬼吹灯》中的很多东西是颇为实用的。
也许高等学府的专家们学习网络流行作品显得很“掉份儿”,但有时乡野的村夫就是比专家们强。
今后可能还会出现类似于《鬼吹灯》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写出的“半专业作品”,相关部门还会轻蔑的一瞥吗?民间还会有更多的知识等待人们去发现,专家们还会不管不问吗?我看,我们还是放下自己的身份,正视《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的学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