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在操劳了一生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为我们后辈留下了一叠厚厚的诗稿。母亲的诗语言精炼,题材广泛,都是用押韵五言和七言写成。每当我思念母亲的时候,就读她老人家生前写下的诗,读的次数越多,对母亲坎坷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境界理解就越深。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母亲出身于无锡一个古老小城镇的大家族中,从小享受着父母及家族长辈的厚爱,过着丰衣足食的千金小姐的生活。不过,母亲依然未能逃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读完初中便遵父命离开了依依不舍的学校,留在家中相夫教子。母亲留在诗稿中最早的一首诗,是上世纪40年代初期写下的《春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草色青青露未干,院前小立怯春寒。微风暗动堤边柳,细雨频施田内兰。麦茂应教农夫喜,花残难博少女欢。青鸟不出游情减,且饮香醪暂盘恒。”
诗稿中的第二首诗,已是母亲写于国家经历巨大社会变革后的1963年冬了。为了生存,母亲干过清洁工,帮人倒马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许是为了永远记住“大跃进”后那三年饥寒困苦的岁月,母亲写下了《冬夜》诗:“夜久觉衣单,欲睡见号寒。亮灯重补旧,节俭度艰难。”这首五言小诗,让我看到了困难中的母亲的坚强。从此以后,母亲停笔不写。这期间,日子更加艰难。父亲是县里一家单位的职员,工资很低。母亲只好戴着无形的地主小姐帽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拖着我们子女四人,四处打工,扫过大街、也磨过豆腐。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母亲的意志,也丰富了她的社会经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长达十年的“文革”结束了,祖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们姐弟有的进厂做工,有的考上了大学,日子一天天滋润起来。看到好日子的母亲心情渐渐舒畅,在劳作之余,又找来《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研读起来,吟诗作词一发而不可收。观家中生活变化有诗,逛公园赏景要抒情,逢节庆必感怀,笔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1992年的重阳,母亲写道:“佳节今又临,满屋欢笑声。神州传大爱,大地敬老人。儿女赠佳品,小辈献孝心。国强民安乐,晚年享升平。”这首《老人节》诗,很让我这个做儿子的汗颜。母亲对同一题材写得最多的,竟是有关迎接上海世博会的诗,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写了三首,并为此写了后记。母亲的诗还有许多是抒写人生情怀、拥抱美好未来的。我想,母亲的晚年,应该还是充实而快乐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