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非诚勿扰》是值得一口气看下去的影片,以征婚为主题,也极具现实针对性,物质化的时代,寻找真爱、真情,实非不易。相信不少人看了,都会在幽默中引起内心的共鸣。推荐您去影院看了,支持中国的电影正版事业,当然,要是您实在因为金融危机影响,手头比较紧的话,网上也有“枪版”的,心诚即可,也算是从精神上支持中国的电影事业吧!
首周获8000万的票房初步确证了笔者在场场爆满的电影院里的切身感受,《非诚勿扰》必定是今年最卖座的影片。而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冯小刚的品牌效应,还在于影片全面回归了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所打造的冯氏贺岁片的标准模式。
这一模式有如下特点:类型是喜剧;题材是爱情;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事性,以至于越来越靠近央视的春晚小品,要对一年来发生的大事进行总结点评。这后一点,看上去有些无厘头,其实很具启发性,它让观众除了在影片故事层面得到情感的共鸣外,在台词的信息上也获得呼应,《非诚勿扰》对2008年发生的地震和金融风暴的提及就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反应。
影片最大的即时性来自它对网络征婚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葛优饰演的中年“三无伪海龟”(没公司、没股票、没学位)秦奋借助最近几年兴起的交友网站,走马灯一样相亲会友,由这一次次换人见面构成影片的一个个片断。但是《非诚勿扰》的这种《甲方乙方》式片断式结构没有进行多久,走马灯似的相亲就让位给了一次爱情中长跑。影片也因此由纯喜剧的调侃上升为对时代和情感问题的思考。秦奋网络征婚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片名“非诚勿扰”,这句话不仅仅是秦奋的征婚态度,应该也是冯小刚对这个时代的态度。套用影片开头的一句旁白,21世纪最缺什么?是“真诚”。
如果给不同的时代找个关键词,例如唐朝是“雍容”、明朝是“悠闲”,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应该是“速度”。工业化时代,一切发明几乎都与速度有关,飞机、汽车、高速路,电报、电话、互联网,速食、速婚、速递、速生、速产……速度快慢———背后则是效率高低,成为当今时代的通用标准。在这样一个“速度意识形态”笼罩下,时间被放大的同时也被无限压缩,而由时间累积起来的“深度”便无存身之地。网络征婚是速度年代里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表征,《非诚勿扰》的主人公秦奋起初打算适应时代,但最终他还是与舒淇饰演的感伤空姐认认真真地谈了一场恋爱,与之相辅助的则是秦奋与邬桑之间的友情。导演的立场借着主人公的故事昭然若揭,他要在这个性泛滥的速婚时代里寻找真爱,要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里寻找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即便我们从《非诚勿扰》里读到了冯小刚的上述主题,笔者认为,仍然不能从主题是否深刻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作为一部商业片而非严肃的社会问题剧,它不必甚至不能追求多么高深的道理,能有一些引起共鸣的生活中的感悟就足够了。评价这类影片,还是要从故事、画面和声音这些层面入手,这也是绝大多数观众所看重的。应该说《非诚勿扰》在这三个方面做得都算不错。
《非诚勿扰》由于回归了标准版的冯氏贺岁片,从而重新拾起了三个独门武器:其一是剧情模式上的“男人版灰姑娘+英雄救美”,其二是人物设置上的“装坏的好男人+刚女郎”,其三是台词上的“葛优版的北京冷幽默”。在冯小刚的几部标准贺岁喜剧里,葛优饰演的角色在爱情上延续了他在《编辑部的故事》中李冬宝的“灰姑娘”遭遇,不是那种一眼就被女主人公看上的帅哥,但是最终却会被“高贵的公主”垂青,结局皆大欢喜。丑小鸭转变成白天鹅的秘密在于,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丑小鸭”实质上是一个真心诚意的“英雄”,经过数次“英雄(舍己)救美”,终会赢得美人心。而冯小刚影片中的“英雄”全部都以“反英雄”或者“非英雄”的形象出现,嘴损、装坏、幽默,绝对不高大全,从而以观影时的替代效应赢得最广大观众的认同。而这样的男人证明其价值的最好方式,那就是配一个仙女般的“刚女郎”了。
上述两点说的都是故事层面,声音层面有葛优演绎的北京人的“贫嘴”,更是冯氏喜剧的必杀技。葛优的优势在于他把“貌不惊人的形象、一本正经的表情、抖着机灵的台词和有点婉约的内心”集于一身,从而形成无人能及的合力。《非诚勿扰》中的台词不仅是幽默,更重要的是情绪和道理上的细腻到位,这就把语言从幽默上升到了睿智层面。
《非诚勿扰》在取景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拍出了明信片般的画面,让人看了有旅游的冲动。影片不仅在剧情结构上借鉴了公路片模式,在不断转换的外景画面上也丝毫不输给好莱坞公路片———但在这种情况下,影片竟然出现了一处重复使用的穿帮镜头实在不应该。
自1997年冯小刚以贺岁片成功以来,他的电影之路有过三变,一变是《一声叹息》和《手机》在类型上由喜转悲,刻意增加了一些“深度”;二变是《大腕》和《天下无贼》,为了拓宽市场,使用了港台和外籍演员;三变是《夜宴》和《集结号》,尝试大片之路。冯小刚的三变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些变化都非单纯的出于他自身的原因,第一次变的背后有舆论批评的影响,后两次则都是商业在起作用。《非诚勿扰》重回自己的拿手好戏,貌似导演获得了自由,但是影片中层出不穷的植入式广告却值得警惕。当观众最初的新鲜感消退后,这种商业对艺术明目张胆的入侵有可能成为电影的灾难。(刘海波原题:一部标准版的冯氏贺岁片——评贺岁新片《非诚勿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