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2月25日电张大妈的70岁寿辰是在该市一家大饭店过的,这已是老人第5次在饭店过生日了,虽然今年的这一桌饭花了近千元,让老人多少有点心疼,但幸福感还是荡漾在老人的脸上。“生活水平真是提高了,上饭店来吃饭我也能接受了,时间长了不来饭店还好像缺点什么呢,呵呵,这在以前哪敢想啊。”
是啊,上饭店吃顿饭那曾是30年前的人们多大的一个奢望啊,而如今,这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
“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30年来,双鸭山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告别了货物短缺、凭票证供应的时代,迎来了市场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吃好,而是逐渐向品位饮食、文化饮食、健康饮食迈进。
30年来,百姓的小餐桌发生着大变化。
票证时代—有啥吃啥,没的挑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生的人,对那个时代的食品供应特征应该还记忆犹新,粮票、油票、肉票、粮本,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能够购买到食物的主要凭证。
在改革开放初期,食品物资仍极度匮乏,买不到东西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张大妈说,那个年代我市尖山区有副食类的大小商店不超过5个,粮店也不超过10个,排队买粮、买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尤其是春节前购买年货,队伍排得就更长,还往往是排到了跟前却没了货,只能剩啥买啥,第二天再起早重新排队购买没买到的东西。
凭票证供应粮油依旧是改革开放初期时的特征,在供应量中,40%是细粮,60%是粗粮。而人口多的家庭往往是拿着细粮去跟人口少的家庭多换点粗粮,这样才能让全家人基本吃饱。
蔬菜水果虽不凭票供应,但数量和品种却极其匮乏,不但菜市场没几家,也没有什么蔬菜水果,双鸭山市当地产什么,菜摊上才有什么,夏天不外乎是茄子、豆角,辣椒,冬天就是土豆、白菜、萝卜。那时,一到秋季,家家都几百斤上千斤地买白菜,淹酸菜、储白菜是那个时代每个家庭必须要做的事,有的单位还因此特地为职工买菜、淹菜放假一天。绿色的青菜在冬季是很难看到的,也只有在春节时市场上才能多一点,但也极不新鲜,人们像买贵重物品一样买上一两样,点缀一下年夜饭桌的颜色。而鸡鸭鱼肉,那更是大人孩子都不敢期盼的奢望。
丰富时代——吃啥有啥,换着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加快的脚步擂响了中国的大地,我们的小城也在飞速地发展着,人们的餐桌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各种票证开始迅速淡出市场,个体经济仿佛一夜之间繁荣起来,各种小菜摊、小菜市场、小副食店在居民家跟前出现,人们不再为买食品而聚在一起排队等候。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市的食品市场开始极大地丰富起来。蛋、禽、肉、鱼等各种食品逐渐成为人们家庭日常餐桌上的“常客”,而外地的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肉制品、海制品也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上,冬季的反季节蔬菜大量地涌上了人们的餐桌。
也是从那时起,人们的就餐开始慢慢地不再局限在家中,生日宴、同学宴、朋友宴、年夜饭,开始在饭店上演,有时一家人没什么事也全体出去撮上一顿,只是为了享受一下生活的情趣,于是,各种各样的大小饭店开始兴旺起来。各种中西式快餐店、各地风味小吃店、高中等大酒店的不断涌现,又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在外就餐的选择,花钱买享受的消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普通老百姓的厨房餐桌延伸到了社会。
绿色时代——回归自然,健康吃
要啥有啥,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吃的欲望。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对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健康,要营养,要绿色。
菜果要绿色的,鱼虾要鲜活的,肉禽要新鲜的。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不再满足品种上,而是越来越多地落在健康上、营养上,也不再计较价格的贵贱,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有益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由于人们对吃提出了回归自然,于是,各地的粮食、蔬菜种植也朝着绿色无污染发展。市场上、超市里,价格较高的是绿色食品,受欢迎的也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宠爱。对于粗粮,人们以前提起就皱眉头,而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稀罕宝贝,价格也比改革开放初期“尊贵”的细粮要贵上一倍多,但人们依旧还是要买上一些,用来“改善”生活,让家人的营养更加均衡。而有意思的是,人们以往嫌粗粮太粗糙,而现在的人们却嫌粗粮不够粗糙。其实,粗粮还是30年前的那种粗粮,而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变的是人们的餐桌,变的是我市经济的发展。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小小的餐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的快迅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