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建议中国发放1万亿元购物券,相当于每人800元,有效期3个月。他同时表示,如果达不到效果,可以下个季度再发一次。
给每人都发800元购物券,与有些地方出台的单给公务员发补贴的作法相比,至少在形式上公平了许多。人人领券,人人消费,于是内需扩大,多么美好!但事实上,此种方案提倡的是一种鸦片式的麻醉型消费,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所暴露的问题,标本皆不治。
众所周知,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最高的。GDP两位数飞奔的时候尚且如此,为何现在为了区区800元就会大肆消费?从实质上看,发购物卷有强制消费之嫌。即便能刺激,也是虚假消费,缺乏支撑,并且干扰市场的正常调节功能。如果某工厂以此为依据,盲目扩大生产线,一旦购物券烟消云散,厂商将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从根本上讲,购物券对于失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等关键问题,毫无用处。
我们知道,滥发钞票,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在短短的3个月中,市面上流通的购物券将达1万亿元,相当于通货增多。以前段时间报道的四川灾区基建物资涨价之事为例,砖、水泥、沙石等价格飞涨,就连不抗震的水泥砌块空心砖也从原先的每块0.2元,涨至0.55元。这就大大消弱了政府发放的建房补助金的购买力。
消费券的大量涌入,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启动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抢购,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事实上,用消费券刺激消费,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花多少钱的最终决定权在民众身上。如果对未来缺乏预期,800元消费券的终极归宿不是商场而是银行。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位要回家过年的打工者在领到800元购物券后,用它去购办年货,那么,他原本买年货的钱就可以原封不动地留在账户上。这就相当于将购物券存进了银行,可见,刺激消费未成功。
当然,有人要反驳:如果他每年买年货只花500元,那么多出的300元不就刺激了消费?未必!但或许能刺激“黄牛”。到那时,一些倒卖购物券的“黄牛”会出现在与购物券挂钩的商业机构门前,而多出的300元购物券会在那里以双方满意的价格套现。那位老兄会用换回的200多元人民币买上一张回家的车票,刺激消费再次落空。
刺激消费失败,谁会成功?除了刚才提到的“黄牛党”外,恐怕还有编号为00001的购物券的收藏者以及划定特许商家的权力寻租者。虽然有可能孳生腐败,但财富至少还在国民内部流动。但请注意“欧元之父”的那句话,“如果达不到效果,可以下个季度再发一次”。既然已经预见效果不佳,还要多次为之,其动机让人思索。我们知道,多次为之的唯一后果,就是人民币的不断贬值,这就相当于楼市等其他外商参与投资的品种相对升值,升值后,外资好全身而退,而那时留下的,即便不是越南般的千疮百孔,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综上,全国性、持续性发放购物券的举措,值得三思!我们不能与“朝三暮四”典故里贪图香蕉的猴子犯同样的错误。年关将近,各地送温暖的活动大可继续,但请不要给购物券添加别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