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梅兰芳>:无主题混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2-15 13:22:31

  看完《梅兰芳》,最初的确让人震了一下。影片前半部分,陈凯歌对旧北京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的确感到目前中国导演中尚无能出于其右者。这也是陈凯歌在按照“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原则,不得不借助于他在《霸王别姬》中的成功模式与成熟套路,去挽回他在《无极》急速下滑、一泻千里的之后最本能的考虑。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当年就曾经拍摄过一系列的京剧影片,家学渊源可以帮助陈凯歌找到天下独一无二、游刃有余的底气。尽管我们遗憾地看到,《梅兰芳》在模式上与《霸王别姬》有着过于相似的成份,一个导演把他的两部重要题材的影片放在有着同样的主题内涵与起承转合的影片中,的确让人觉得这是对一个导演能力与精力的浪费,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放置在陈凯歌迫切需要来一次咸鱼翻身胜利的紧迫形势下,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他太需要一次输不起的成功了,需要一次有保障、没有风险、从拍片时就四八平稳的胜利或者说是平手吧,来托扶起自己的千孔百疮的品牌标志了。

  在《梅兰芳》中,我们被电影分割成三部分,尾随着电影的三个折子戏,产生我们作为观众的应有反映。我们被一震的原因,就是这三部分在拆开来单独看的时候,都有可圈可点处。局部的舒缓与紧凑,构成了陈凯歌背叛第五代风格而向好莱坞看齐、堆积成陈凯歌如雷贯耳名声的基础风格。但是,一旦把这三部分,相揉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三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充斥,在各部分中似乎煞有介事的主题,一旦把它们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之间拳打脚踢起来。

  有人说,影片的第三部分,就是与日本人对抗的那部分,完全是多余的。其实,在目前影片的大主题空缺的情况下,实在需要一个确凿无疑的主题来予以支撑,而对日本人的抗争,恰恰是一个在中国电影中无可争议的主题。

  不是这样吗?在第一段中,梅兰芳是一个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者,但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即使影片中的梅兰芳被赋予了创新的魅力,但影片直接给观众的观赏效果,似乎就是梅兰芳通过自己的推陈出新葬送掉了他的“爷爷”辈的传统的生存之路,不管梅兰芳在影片里是如何的谦恭,我们都无法在道德批判的范畴里,撇清梅兰芳身上的踩着别人上、过河拆桥的干系。而在第二段的梅兰芳的婚外恋情中,电影同样在缠绵缱绻的描写中,把人物置于一种脚踏两只船的尴尬。也就是说,前面的两段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是有争议的,甚至在影片的刻意加工下,梅兰芳成了一个踢开传统、大胆追求感情的叛逆者。我们称贾宝玉是一个叛逆者,也不见得比影片中的梅兰芳来得更出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梅兰芳的形象很可能收不住,压不住,于是,影片的第三章,就是智斗日本鬼子式的“准共军形象”便来得不可或缺了。前面两段有争议的梅兰芳所引发的道德争议与诘难,在第三段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泾渭分明面前,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按照陈凯歌的电影风格来说,他能丢弃最末一段政治性的人物性格定性吗?

  其实,第五代导演在最初走上银幕的时候,一直固守着一个非常策略的技巧,这就是把他们的对传统的背叛、超越甚或是挑衅,都放在大是大非的抗战背景之下。比如,《黄土地》是抗战背景,在这一背景下,讨论了民众中的沉默与爆发,《一个和八个》里,一帮土匪在民族大义的抗战背景下,重新界定了各自的价值优劣;《红高梁》里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杀人夺妻再上野合强奸的故事,但是,因为影片里的人物最后投身于抗日的烽火,他们对秩序的破坏,得到了充分的原谅。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梅兰芳》,同样可以看到第五代导演习惯所使用的策略。就是用梅兰芳的蓄胡明志、智斗鬼子,把他推向了一个近似于民族英雄的高台。而在史实资料中,我们只是看到梅兰芳在抗战期间,移居到了香港,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而目前电影里的梅兰芳被日本鬼子投入了监狱,有了一大段江姐式或“永不消逝电波式”式的狱中斗争,无形中把梅兰芳推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第三段勿庸置疑的人物正面形象,无疑使前两二段可能出现的歧议都得到了有效化解。而恰恰是在前面两段中,我们看到了两部分内容的模糊与空洞,电影的主题陷入到多义性,连陈凯歌对其主题也王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陈凯歌就含糊其辞地称影片的主题就是“不怕”等等,而用不怕来涵括影片的主题,恰恰可见电影主题的游离性。当然,“不怕”用在第三段是合适的,但用在前面很难说有代表性。在一个没有确定指向的“不怕”的模糊主题下,我们又看到了各自为政、貌合神离的多项符号语指,比如,“纸手铐”、“人物是脏的,角色是纯洁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活得真,戏里才能真”、“你不该为寻常世界而活的”等等。这些哲理性的语句,局部地贯穿在影片中,有的还从头到尾产生了某种对应,但是,这种对应,仅仅是信笔所云的对应,主题很多,意向纷繁,反而找不到可以统帅整个电影的共性主题。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无主题混乱”。而这样的毛病,恰恰是陈凯歌在进入纷繁叙事以来最大的敌人,他太希望在影片里讲述出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但一旦他的主题在影片里交融起来的时候,反而产生出撕裂而对抗的现象。这在《无极》中集中地爆发了一次,而在这之前的《和你在一起》中已经露出了端倪。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竟然能够把一部原来的少年对成熟女人的性向往转换成一个亲情主题,从中可以看出,陈凯歌电影里的主题是多么的宠杂。其实我们看看好莱坞电影,它的主题往往非常简单、纯粹,很多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亲情之爱,但在这一主题之下,好莱坞却能把亲情的细部讲述得非常深刻而到位。而陈凯歌过于沉湎于对哲理与主题的迷恋,贪大求洋,但却浅尝辄止,反而弱化了对局部人性的表现,看似主题众多,博大精深,但是细部上却蜻蜓点水,空洞无物。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