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真"我"才是网络民意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2-08 10:13:20

  媒体的年度盘点又开始了。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然而,不止一个编辑和我商讨:网络民意是否真实?这个问题在今年变得更加复杂了。

  两年前发生过一次较大的争论,源自经济学家樊纲在某论坛上的一段发言:“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不管动机如何,从事实和逻辑上说,樊纲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直到今天,中国网民人数也没有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许多国民根本不知网络为何物。但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以民意代表自居,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也有只顾赶时髦的嫌疑。很多地方一边高调重视网络反腐,一边却坐视信访材料堆积如山。

  然而,樊纲的发言中透露出的对网络民意的轻视,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一份报纸的发行量,上百万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而网络中一个热门帖子的点击率就可能超过它。如果我们认为传统媒体中有所谓主流的话,那么网民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应该看到,传统媒体的门槛要远远高过网络。大量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也都订不起报纸,当不了编辑记者,遑论办一家报社。但是,报纸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他们的意见。网络更是如此,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的方便性,吸引了更多底层民意的表达。一方面,传统媒体和网络彼此交融,那些铁肩担道义的编辑记者也活跃在网络上,而网络自身又产生了一批自称“公民记者”的博客写作者。另一方面,尽管那些底层民众并不上网,但是一旦遭遇不平之事,他们也会找到网络这条路径。

  再说,不能代表别人并不等于自己的话不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言论广场上的确存在“乌合之众”现象,人云亦云,丧失自我。同时,重集体轻个人,以国家社稷的名义压制个人利益和情感,又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些并非网络所创造,而网络应该成为打破传统坚冰的武器,而不是加固其冻结的同盟。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自媒体性质。理想中的自媒体,是每一个个体的人,不经任何审查,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发布信息,自由交流讨论。因此,网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我”而不是“我们”,更不是“中国人”、“全国人民”这些大而不当的称谓。

  在这个意义上,追问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忽视个体声音。只要发言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网络民意是否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声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真实地表达了发言者自己的意见。

  导致网络民意失真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和扭曲这种表达。目前最大的阻止来自某类网络禁令,最大的扭曲是冒充普通网民发言的一些人。经过他们处理过的网络舆论,实质上是“官意”,却仍然以“我”的面目出现在网络上。网络民意就这样失真了。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