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教育部酝酿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制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2-05 09:06:52

  教育部酝酿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制度

  东北网双鸭山12月5日电 今天(4日)从教育部传来的消息说,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评价制度,希望借此积极推动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质量导向。

  在12月3日召开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上,与会的100多名专家收到一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据介绍,此前教育部相关部门已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一年多的调研,并召开过多场座谈会讨论。据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涉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重大改革,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都极为慎重。

  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必须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第一要义,以公开、公平、公正为第一准则。据介绍,《意见》明确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总体目标: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要旗帜鲜明地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质量导向,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尊重科学、依靠专家,推动评价日趋完善。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制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支撑体系。(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3日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之无愧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承担起国家重大责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全面总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3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袁贵仁在讲话中说,目前,我国已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当前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就是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谋划发展、规划未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社科委大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专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规划纲要》的研究制订工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贡献力量。

  袁贵仁指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现代科研制度;着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确立国际竞争观念,大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努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着力营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袁贵仁强调,社科委成立四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开拓进取,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总结了社科委四年来的工作。据了解,自2003年社科委成立以来,第一届委员2004年至2008年的任期已满,会上进行了社科委的换届,新一届教育部社科委110名委员出席了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对《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2009-2015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行了审议。据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按学科门类分为十个学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研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承办的“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暨“历史新起点”丛书编写专题理论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李卫红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李卫红强调,党的十七大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要不断增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念和模式,努力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据悉,“历史新起点”系列丛书分14卷,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十多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参加。丛书将于2009年年初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来源:教育部网站)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出版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

  《发展报告丛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

  《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

  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