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这是11月20日《南方周末》上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称,今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
看了这份调查,我不禁为这些不读书的干部悲哀。我想,这些人在当上干部之前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人,要想在芸芸众生中崭露头角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可以断定,这些不读书的干部,大部分人在坐上干部这把交椅前,一定也是读书的,有些可能还是读书的佼佼者。然而,对这些人来说,读书不过是其当干部的“敲门砖”。为了当干部,他必须得读书;而在其当上了干部之后,读书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其实,这些把读书看得可有可无的干部是想错了。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几本书,虽然一时看不出来。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些干部以工作忙和没读书习惯而不读书的深层理由。但是,如果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那么,这个人一定像古人所说:“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不读书。这些贪官,有时间跑官要官、灯红酒绿、包“二奶”、养“小蜜”,却没有时间坐下来看看书。清朝大儒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相貌猥琐,面目可憎,我想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
读书可以益智。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当年北魏拓拔圭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于是下令求书天下。
读书可以培养情趣,改变气质。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一个粗野的孩子,在读了几年书以后,他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眼光开阔了,说话文明了,与没有读书前似乎判若两个人,这就是读书的威力。当然,读书好,还必须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
而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平衡心态,那就更不用多说了。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朋友,不管你工作多忙,应酬再多,也要给自己安排一些读书的时间。因为,“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