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只为朝霞升起的灿烂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2-01 09:59:25

  夕阳是柔情的、宽广的、绚丽的。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夕阳的从容不迫,才使得朝霞那样灿烂满天。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日电 每一个人都会走过“夕阳”的年龄,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夕阳”描绘得绚丽多姿。而刘金魁做到了,他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年轻的一代,为那“朝霞”升起的灿烂,他用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抒写了自己的“夕阳”人生。

  1

  见到刘金魁是在初冬的一个下午,虽已是69岁的老人,可依旧精神抖擞,满脸的慈祥笑容中带着做事的干练与执着。

  在方圆公司退休后,闲不下来的刘金魁在2003年又走上了公司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和关工委副主任的岗位。5年来,他心里想的是老干部的生活,牵挂的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公司老干部活动室的墙上,除挂满了各种奖状外,还有支部党员的工作准则、工作分工、学习计划、目标要求等。谁负责思想道德宣讲、谁负责优良传统传播、谁负责科学技术传授,刘金魁都把它写得明明白白。

  支部的老党员说:“刘金魁干工作有一招,把支部成员都给个‘官’当,谁也不让谁闲着,有了分工也便就有了工作的目标和劲头,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热情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关心下一代工作对于退休后的刘金魁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而对于支部的老党员们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为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好,刘金魁带着昔日的老领导、老干部学起了习。

  他把每月的6日或8日作为学习日,组织那些走路都颤巍巍的老党员们来支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青少年心理知识、青少年行为准则、法律法规。

  最初,有的老同志因为路远或身体不好不愿意来,刘金魁就把资料挨个地送到家里去,过几天,他再挨家地去询问学习情况。可刘金魁他也并不年轻啊,但他心甘情愿。而对于出门在外的老同志,刘金魁就自掏腰包把学习资料用特快专递的方式邮过去。接到资料的老同志既意外又感慨万分:“党组织还没有忘记我们啊,那我们就一定要为党再尽一份力。”而每年这样的邮寄费刘金魁要花上几百元,可刘金魁他不心疼。

  2

  企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班级、职工家庭是青少年工作、学习的地方,也是刘金魁身影留下最多的地方。

  刘金魁是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副主任,可他还是思想道德报告员、优良传统宣教员、校外活动辅导员、家庭教育指导员,身兼数职的刘金魁不多挣一分钱,可工作起来却劲头十足。

  问及他的热情来源于何处时,他不假思索地说:“人离岗了,心不能离岗;人退下来了,思想不能不退下来……”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刘金魁工作得塌实而执着。刘金魁在原企办学校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学生经常在上课时溜出去上网吧、玩游戏,不但耽误了学习,家长和学校还不掌握。

  刘金魁不能看着孩子走下坡路,责任感占据着他整个心灵。

  于是,他经常出入孩子们常去的地方,把每一个逃学的孩子都做了登记,姓名、班级、家庭住址,刘金魁都一一掌握。他找学校、找家长、找孩子,说情况、谈思想、讲危害。刘金魁还组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人员坐到一起,互通信息,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办法。

  经常逃学的孩子恨他、埋怨他,偷偷砸他家的玻璃。“玻璃是没少换,可对孩子的教育我不能不管,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也有人不理解刘金魁,“都退休了,还管这些闲事干什么,没人领情不说,自己还跟着生气、搭钱,图什么啊?”

  是啊,外人也许无法了解刘金魁的做法,但刘金魁自己了解自己,“我虽然退休了,但我没有退党,是一天党员、是一天关工委副主任,我就要尽一天职责。”

  3

  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已融入到了刘金魁的生命中。他离不开党的事业,离不开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工作,那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得那是去年的7月,刘金魁来到原企办学校了解情况,发现校园里有的孩子骂人、说脏话,这让刘金魁又坐立不安了。

  “孩子不知道文明礼仪哪能行。”刘金魁开始与各家教育出版社联系,最后终于与北京教育出版社联系上,他自掏腰包拿出200多元钱给原企办学校定购了《知荣明耻从我做起》的中学生读本、小学生读本、注音专用读本。书到后,刘金魁高兴地捧着书带上方圆社区主任及3名老党员代表将书送到了学校。校领导感动地说:“刘书记的心里装的都是我们的孩子啊。”

  是啊,下一代的成长已是刘金魁的牵挂。

  学生赵春家生活困难,父母均没有正式工作,身体还不好,全家就靠着自家门前那点小菜园维持生活。赵春考取中专后,家里却拿不出钱来供他上学,赵春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刘金魁听说后,跑到了赵春家里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帮赵春父母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回到支部后,刘金魁立即号召支部党员为赵春捐款。当1000元钱送到赵春家里的时候,赵春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是爷爷们给了我新的希望,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他们的恩情。”

  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来解决特困生的难题是微弱的,刘金魁深深懂得这一点。仅靠他和支部党员的捐款捐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困生的贫困问题。

  刘金魁四处奔走着。他向企业领导反映、向社会有关部门反映、向社区反映。

  在刘金魁不懈的努力下,25户特困生的家庭享受到了低保待遇。

  刘金魁又不停地向原企办学校领导提出请求,要求学校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几年来,经刘金魁的努力,原企办学校共解决特困生学杂费46人次,合人民币2800多元。

  4

  有人说,如果刘金魁不任这个党支部书记、不任关工委副主任,他的晚年生活会像更多的老年人一样安稳、平静,享受着养老的日子,不用这样辛苦地操劳与奔波,更何况那是奉献的操劳与奔波。

  刘金魁在市里有一套集中供热的楼房,是儿子孝顺给他的,可几年来他一直没有去住,依旧住在单位附近他住了几十年的平房里,冬天劈材烧火、拎煤拎灰。“虽然上楼会很享福,不用再烧火了,可离单位、学校却远了,工作不方便啊。”这是刘金魁说什么也不搬家的理由。

  有人说刘金魁傻,傻得有点让人不知说啥是好。是啊,刘金魁是有点“傻”。

  为把“五老十大员”捐献给特困生的款物使用好,刘金魁制定了一个“助学扶困登记表”,并自己掏钱还大老远地跑到市区去打印;为了准确掌握特困生的家庭情况,他不顾雨雪一次次去学校、去社区、去家庭;有的家长嫌学校的设施不好,将孩子转出了原企办学校。学校的状况有所改变后,刘金魁就挨个做转学学生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回来吧,别大老远地跑出去上学了,冬天太遭罪了,现在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质量都提高了”;为了给贫困孩子节省一点费用,从来不为自己事求人的刘金魁一次次地求着别人;刘金魁老伴患有股骨头坏死,不能行走,但当工作和家务事冲突时,他永远选择的是工作……

  在方圆公司老干部活动室的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镶嵌着这样的几句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教、老有所帮、老有所献。

  这是刘金魁挂上去勉励公司老干部党支部全体党员的,但在那字里行间看到的分明是刘金魁几年来为党的事业发展、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验证。

作者: 郭凌肖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